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初識疏屬山(周樂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初識疏屬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初識疏屬山》中國當代作家周樂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初識疏屬山

上古典籍《山海經》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華夏先祖黃帝,將心術不正的天神「二負」枷梏右腳,反綁雙手和頭髮,捆綁在疏屬山頂的大樹下,對其所犯罪惡進行懲罰」。姑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偽,《山海經》中記載的這座古老而神奇的「疏屬山」亘古以來儼然屹立在古上郡綏德。

初到疏屬山,並非我想像中那樣高聳挺拔、層巒疊嶂,眼前的疏屬山高不過百米方圓不過五里。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疏屬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承載着古綏德的歷史與未來。因其處在陝北聞名的無定河、大理河相擁環抱之中,古城綏德依山而建留下眾多文物古蹟,宛若水中明珠。

沿扶蘇路用石板鋪就的蜿蜒山道拾級登到山頂,放眼望去:一座古老八角亭清晰的映現在視野中,這便是埋葬中國第一位太子「扶蘇」墓冢封土頂上的紀念亭,也是古綏德的標誌。

據記載,「扶蘇為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事」,是位德、智,信、勇俱全的人才。扶蘇對父皇秦嬴政「焚書坑儒」的事件持不同政見,被貶到上郡做蒙恬的監軍。在任期間扶蘇、蒙恬精誠團結、愛民如子,邊關安寧,上郡出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寧景象。

秦始皇駕崩,趙高李斯篡改詔書,以一紙偽詔逼死了扶蘇。唐代詩人胡曾作《殺子谷》悼念扶蘇,詩曰「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戍邊時。至今谷口泉嗚咽,猶思秦人恨李斯」。如今,站在疏屬山頂眺望扶蘇墓,那「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千古名言仍然警醒着人們對忠奸善惡,是非曲直的衡量和鑑別。人們為紀念扶蘇,把城中一條巷子命名為扶蘇巷,將通向疏屬山的路,命名扶蘇路。

走進疏屬山頂 的「漢畫像石展覽館」就走進了綏德厚重的歷史,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為展覽館題寫了「貞石今留漢文化,精雕長憶古工師」的經典楹聯。館中展品均為出土原物,以石刻磚雕為主,其中:神靈祥雲、放牧遊獵,珍禽異獸、樂舞百戲等一幅幅精美的畫像石刻,就是活生生一部古綏德的演變過程。

如果把它們連接起來,既組成一幅漢代陝北社會乃至北方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宏偉畫卷。陝北深厚久遠的歷史清楚有序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毗鄰「漢畫像石展覽館」既是「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的舊址,抗日戰爭時期綏德作為延安的大後方,黨中央創辦了「抗大」,為延安革命根據地和中國革命培養了大量傑出人才;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1939年10月,王震率領359旅駐紮在疏屬山,擔任綏德、米脂、吳堡、清澗、佳縣五縣河防警備任務。因為指揮所占據了城內製高點,站在此處,南、北、西三川一覽無餘;城區大街小巷盡收眼底,是北拒大漠、東守河防的軍事要地。王震曾指揮359旅多次擊退日軍的猖狂進犯,取得保衛河防的重大勝利。359旅在疏屬山這段革命歷史一直銘記在綏德人民心中,現在「抗大」舊址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沿疏屬山陡坡下行,當行至半山腰時;一座巍峨的古城樓赫然矗立在眼前,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城樓建在山坡上,可能是綏德古城依山而建的原因吧。據說這是唯一一座保留下來的古城樓,名為永樂門。城樓厚重而威嚴,折射出當年古綏德城的雄姿和風采。

疏屬山之所以厚重,因為它是一座教育之山。綏德歷來重視教育的發展,遠在秦漢時期這裡就興辦了私塾。唐宋時期設儒學、明朝設試院,清雍正時期綏德的官員傾心教育,設立官學和書院。道光年間這裡的書院處於鼎盛時期,最著名的是雕山書院,民國後改為中學堂;陝北知名人士李鼎銘先生曾在此任教。

沿着山路繼續下行「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的石雕牌匾赫然映入視野;這是1923年在革命家「李子洲」倡議下成立的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從綏德師範學校走出去的莘莘學子皆為精英;以劉瀾濤、馬文瑞為代表的學生先後都成為國家棟樑,當時第四師範學校被譽為革命堡壘、人才搖籃。進入21世紀師範學校遷址,此處則改為綏德實驗中學。

疏屬山底部是創建於1925年的「子州圖書館」,用以作為綏德師範學校的延伸和補充。至今保存着《解放日報》《新華日報》《晉綏日報》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珍貴史料。館內的少兒閱覽室、報刊書庫等文化陣地仍發揮着主旋律的作用。

站在疏屬山下回首仰望山上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深深體會到只有親身走進疏屬山才能讀懂它的內涵。

疏屬山下,無定河從北向南一路歡歌,大理河由西向東川流不息,兩河環繞的古城綏德莊嚴絢麗、氣象萬千;在疏屬山下交融匯合;薈萃了古往今來的人文歷史,孕育演繹着疏屬山的故事與傳說。

清朝道光年間綏德知州江士松極其鍾愛疏屬山,將滿腔熱忱傾注於筆端,在疏屬山下鐫刻了「天下名州」四個隸書大字,高度濃縮了疏屬山的文化積澱。疏屬山這座神奇的山,在新一代綏德漢的精誠打造下未來會更輝煌精彩。[1]

作者簡介

周樂凱,男,喜歡文學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