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剛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剛柔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人和事物所具有的兩種相反的屬性或德性。主要有三種含義:其一,就自然物或器物而言,「剛」指堅硬,「柔」指柔軟。其二,就個人的品格而言,「剛」指為人剛毅、堅強,「柔」指溫柔、謙遜。其三,就為政、執法的風格而言,「剛」指嚴厲,「柔」指寬宥。「剛柔」被認為是「陰陽」的某種具體表現。「剛」與「柔」之間的對立與調和是促成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具體事物或行事中,二者應達到某種平衡,「 剛」與「柔」過度都是不好的、危險的。

引例1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周易·說卦》) (所以確立天的法則為陰與陽,確立地的法則為柔與剛,確立人世的法則為仁與義。)

引例2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周易·繫辭下》) (剛與柔相互推移轉換,變化就在其中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