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繼峰 | |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 | |
出生 | 1973年2月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北京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劉繼峰 (1973年2月 -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1]。,漢族,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銀河系三維結構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2]。
劉繼峰是一位分別獲得北京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2015年11月25日,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公布了中國科學家一項重大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劉繼峰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從超軟X射線源發現相對論性高速噴流,揭示了黑洞吸積和噴流形成的新方式。《自然》雜誌認為,此項工作是今年本領域內最重要的五大發現之一。
2019年9月20日,榮獲"科學探索獎"[3],肯定他在恆星質量黑洞的發現、測量方面的成績,支持他獲取更大黑洞樣本並對其統計性質進行探索 。
目錄
個人簡介
劉繼峰,男,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先後在北京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分別獲得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入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愛因斯坦學者(NASA Einstein Fellow),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2010年,劉繼峰研究員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通過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KJCX2-EW-T01)引進回國工作,並擔任"銀河系三維結構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 這項X射線極亮源的工作為劉繼峰研究員回國後率領團隊完成,同時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273028,#11333004)資助。
人物履歷
1991年,進入北京大學讀書,就讀於天體物理學專業。
1999年7月,獲得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
2005年7月,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
2005年7月 — 2006年7月,擔任哈佛大學史密松天文台博士後。
2006年9月 — 2009年4月,擔任哈佛大學史密松天文台美國宇航局愛因斯坦學者。
2009年5月 — 2010年5月,擔任哈佛大學史密松天文台 PI研究員。
2010年6月 — , 擔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2011年9月 — , 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2015年6月 — , 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
2020年10月— ,擔任國家天文台副台長。
任免信息
2020年9月30日,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關於常進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科發黨任字〔2020〕97號)決定劉繼峰同志任國家天文台副台長。
個人生涯
2013年 11月28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劉繼峰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對漩渦星系中X射線極亮源M101 ULX-1的研究成果,雜誌審稿人認為此項成果"奪取了這個領域的聖杯"。
劉繼峰 | |
---|---|
劉繼峰研究員做科普報告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劉繼峰研究員領導國際團隊通過精心設計研究方案,巧妙選取有特色的天體目標,成功申請到位於美國夏威夷的8米大型雙子望遠鏡以及10米凱克望遠鏡各20小時的觀測時間,在三個月的時間跨度上,對漩渦星系中X射線極亮源M101 ULX-1進行了研究,並確認其中心天體為一個質量與恆星可比擬的黑洞。此項工作是國際上對X射線極亮源動力學質量的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例成功測量,以我國科學家和科研機構為第一作者、第一單位發表在11月28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並被該雜誌審稿人稱讚為"奪取了這個領域的聖杯"。
這項研究為天文學家理解黑洞吸積與噴流形成打開了一面新的窗口。此前,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黑洞吞噬物質後不能產生超軟X射線譜態,且只有在X射線低硬譜態或甚高譜態下才會產生相對論性噴流。
"在超軟X射線源中發現相對論性噴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改寫了我們對超軟X射線源的本質和噴流形成的認知。"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瑞馬斯·納拉延評論說,它的觀測特徵和人們對黑洞處於極高吸積率態的猜想及新近的數值模擬結果相符合,生動展示了黑洞過量吞噬物質時產生高速重子噴流和濃密的吸積盤風的情況。
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表示,這項工作是劉繼峰團隊繼2013年11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X射線極亮源的研究成果後,在黑洞研究領域的又一突破性的重大天文發現。近年來我國天文學家不斷在《自然》等雜誌發表重要科學成果,表明我國天文學整體研究水平正逐步提升。
所獲榮譽
曾美國宇航局愛因斯坦學者獎。
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支持。
2015年,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4]。同年參與籌建國科大天文學院,並作為副院長負責教學等工作。
2019年9月20日,榮獲"科學探索獎",肯定他在恆星質量黑洞的發現、測量方面的成績,支持他獲取更大黑洞樣本並對其統計性質進行探索 。
發表論文
(1) CHANDRA ACIS Survey of X-Ray Point Sources: The Source Catalog,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016, 第 2 作者
(2) Thick Accretion Disk Model for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Sourc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6, 第 5 作者
(3) An Extreme Luminous X-ray Source Catalog Based on Chandra ACIS Observatio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016, 通訊作者
(4) Time-variable Aluminum Absorption in the Polar AR Ursae Majoris, and an Updated Estimate for the Mass of the White Dwar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6, 第 3 作者
(5) The Distance Measurement of NGC 1313 with Cepheid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99, Issue 1, article id. 19, 11 pp., 2015, 第 3 作者
(6) A Likely Micro-Quasar in the Shadow of M82 X-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799, Issue 2, article id. L28, 4 pp., 2015, 第 2 作者
(7)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an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X-Ray Source in M8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02, Issue 2, article id. L27, 4 pp., 2015, 第 2 作者
(8) Does the 62-day X-Ray Periodicity Come from ULX M82 X-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09, Issue 2, article id. L28, 5 pp., 2015, 第 2 作者
(9) Serendipitous Discovery of a Candidate Debris Disk around the DA White Dwarf SDSS J114404.74+052951.6,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10, Issue 2, article id. L17, 4 pp., 2015, 第 4 作者
(10) Relativistic baryonic jets from an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X-ray source, Nature, 2015, 528, 108, 2015, 第 1 作者
(11) An Updated Ultraviolet Catalog of GALEX Nearby Galaxies, ApJS, 2015, 220, 6, 2015, 第 3 作者(12) Two Candidate Optical Counterparts of M82 X-1 from HST Observations, ApJL, 2015, 812, 34, 2015, 第 2 作者
(13) Puzzling accretion onto a black hole in the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M 101 ULX-1, Nature, Volume 503, Issue 7477, pp. 500-503, 2013, 第 1 作者
(14) Dynamical Mass Constraints on the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NGC 1313 X-2,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45, Issue 1, article id. 89, 22 pp., 2012, 第 1 作者
劉繼峰 | |
---|---|
劉繼峰:從天文愛好者到「黑洞獵手」 |
(15) On the Nature of the Progenitor of the Type Ia SN2011fe in M10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49, Issue 2, article id. 141, 7 pp., 2012, 第 1 作者
(16) Chandra ACIS Survey of X-ray Point Sources in 383 Nearby Galaxies. I. The Source Catalog,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Volume 192, Issue 1, article id. 10, 2011, 第 1 作者
(17) Formation of the black-hole binary M33 X-7 through mass exchange in a tight massive system, Nature, Volume 468, Issue 7320, pp. 77-79, 2010, 通訊作者
(18) Hubble reveals a 6-day period for an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in NGC131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690, L39-L42, 2009, 第 1 作者
(19) Multi-Epoch Multi-Wavelength Study of an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in M101: The Nature of the Secondar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04, Issue 2, pp. 1628-1639, 2009, 第 1 作者
(20) A Determination of the Spin of the Black Hole Primary in LMC X-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01, Issue 2, pp. 1076-1090, 2009, 第 3 作者
(21) Hubble Space Telescope Monitoring Reveals a 6.1 Day Period for an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in NGC 131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690, Issue 1, pp. L39-L42, 2009, 第 1 作者
(22)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Spin Parameter of the Stellar-Mass Black Hole M33 X-7,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679, Issue 1, pp. L37-L40, 2008, 第 1 作者
(23) No periodicity revealed for an 「eclipsing」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Source in M8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Volume 177, Issue 1, pp. 181-188., 2008, 第 1 作者
(24) An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Source in M81: An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674, Issue 2, pp. L73-L76, 2008, 第 1 作者
視頻
天文主題演講:國家天文台副台長劉繼峰講述發現黑洞的故事 2020年01月12日發布
劉繼峰:星海征程 砥礪前行 2017年11月29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劉繼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 ,中國科學院, 2018-12-26
- ↑ 科學報告會:緻密天體和恆星的多波段觀測研究 ,武漢大學, 2018-09-13
- ↑ 喜報 | 10位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榮獲「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搜狐, 2019-09-20
- ↑ 劉繼峰校友參加物理學院2020年開學典禮並致辭 ,北京大學, 20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