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思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思德
出生 1964年9月
湖南省汨羅縣
國籍 中國
職業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 主任
知名於 2015年4月首屆羊城好醫生劉思德:嘗試8次胃鏡6次腸鏡 為與病人感同身受
知名作品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中國消化內鏡雜誌
現代消化與介入診療

劉思德[1]1964年9月出生於湖南省汨羅縣。1986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1997年獲第一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從1992年開始工作於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目前任教授、主任醫師。長期從事早期大腸癌的內鏡診療臨床與研究工作,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對本領域的前沿理論和研究熱點有深切了解。圍繞大腸癌的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積極開展和引進新的理論和新的技術,多次赴日本及歐洲學習和進修先進的內鏡診療技術,特別針對大腸的特殊形態腫瘤進行了較深入的觀察和臨床研究,2009年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學術任職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教授、主任醫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腸外腸內營養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大腸學組秘書,

廣東省消化內鏡學會常委,

廣東省內鏡學會大腸學組組長,

廣東省內鏡醫師協會常委,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編委,

《中國消化內鏡雜誌》編委,

《現代消化與介入診療》編委.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

學術貢獻

一、國內首先報道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並建立內鏡下成功切除此類腫瘤的微創術式

於2001年最早在國內報道大腸的側向發育型腫瘤的內鏡形態,此後,對平坦型大腸腫瘤的內鏡診治進行了大量臨床研究,尤其對平坦型大腸腫瘤的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進行了多項創新和改進,解決了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及平坦型早期大腸癌內鏡治療的技術難題,EMR手術數量和療效居國內領先地位,該方面研究成果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3篇(第一作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每年超過30次被邀請在國際性及全國性學術大會上進行這一方面的專題報告或手術演示,受到國內同行的高度認可,2007年受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託擔任《中國早期大腸癌內鏡診治指南》起草人,並於2007年11月當選為中華消化內鏡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5年4月首屆羊城好醫生劉思德:嘗試8次胃鏡6次腸鏡 為與病人感同身受 「羊城好醫生」:劉思德

劉思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廣東省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省委委員、家庭醫生在線醫學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結腸鏡診療及早期大腸癌內鏡診治臨床與研究工作,先後獲軍隊及省級科技成果獎6項,獲國家專利授權6項,發表論文52篇,獲國家863計劃重點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基金項目7項,在研基金超過1000萬元。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受聘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入選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傑出專家)。

「羊城好醫生」口碑:承受了8次胃鏡6次腸鏡只為與病人感同身受

與很多醫學生懵懂的選擇專業不同,劉思德從第三軍醫大學畢業時,就立志要做一名消化科的醫生,他笑言,「太多親戚朋友患消化道疾病了,我想為他們減輕痛苦。」

在2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他一直堅守這個理想,並將其作為從醫準則:把病人當親人般對待。他透露,「我時常想,如果這個病人是我的親人,我會怎麼樣給他治療?」

不僅把病人當親人,劉思德還經常做一些與病人感同身受的事情,用於改善病人感受。胃鏡和腸鏡是現今診斷消化道疾病最為精準的檢查方法,但做過胃鏡和腸鏡的病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有創檢查,操作過程會讓人感覺不適,病人的接受程度比較低。為了改良胃鏡和腸鏡的操作方法,劉思德教授請同事為自己進行了8次胃鏡,6次腸鏡檢查。他坦言,「我承受多次胃腸鏡檢查,收穫之一是可以獲得檢查過程中患者的真實感受,可以真實感知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痛苦,有這些經歷可以讓我更好的體諒病人的感受,更好的修正檢查過程中的手技,最終可最大限度減輕病人的痛苦,同時也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技術。」

在劉思德的要求下,現在,南方醫院消化科年輕醫生都需要自己先嘗試胃鏡和腸鏡,這是必修課,「如果自己都沒感受過,怎麼能了解病人的感受?怎麼能提高?」平時說話和風細雨的劉思德教授在專業技能的要求上卻透出無比的堅毅。

「羊城好醫生」醫德:醫生應該對得起病人的信任

作為國內知名的消化內鏡專家,許多病人慕名而來,找到他,他從不推辭,他認為,病人找上門,是對一個醫生的信任,應該力所能及的去做,要對得起病人的信任。

去年,一位汕頭女患者因膽管炎和膽結石堵塞轉來南方醫院由劉思德教授主治,那天病人從汕頭轉來南方醫院已是晚上,早已過了下班時間,但劉思德專門留下來等這位病人。仔細了解病情和完成相關檢查後,劉思德教授加班給病人做了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手術成功,病人及時得到醫治。病人兒子在回憶母親這段治病經歷時,仍深懷感激:「那天劉思德教授親自把我媽媽抱到ERCP台上,每次向我媽了解和分析病情時,他總是臉帶笑容,給予我媽媽很大的安慰和信心。他總是忙個不休。可無論他如何勞累,他總是輕聲細語,讓人如沐春風,無論是病人和家屬都感到深深的安慰和強烈的安全感。」

另一位病人在網上深情的寫道:家父、姐、妹、我自己共四人先後找過劉教授做胃鏡腸鏡,感受頗深。他不但操作技術高超,服務態度好,還特別耐心,總是微笑示人。據悉他曾經為朱鎔基總理做過胃鏡腸鏡,果然名不虛傳。他的進鏡手法輕讓人不打麻醉也不會感覺到插鏡帶來的明顯不適……

「羊城好醫生」技術:走在阻擊消化道腫瘤的最前沿

在劉思德教授的辦公桌上有一本淺黃色的普通筆記本,上面清晰的記錄着每天需要處理的事情,手術、講課、會診、會議……。科研、臨床、教學幾乎是他的全部。劉思德教授形容自己每天的工作軌跡是三點一線:醫院、學校、家。他指着辦公室窗戶對着的那幢樓,頂樓就是他的家。雖然透過玻璃窗就可望見近在咫尺的家,可是由於工作的繁忙,他幾乎每天都是晚上10點多才回到家,每年休息的周末加起來也才5、6個,在家裡呆的時間並不多。

劉思德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大腸癌的早期診治。大腸癌是廣東省的高發癌症之一,每年因大腸癌致死的病人很多。雖然早期大腸癌只要發現就有98%幾率可治癒,但是大腸癌的早期發現並不簡單,目前早期大腸癌的發現比例僅約10%。他最早在國內報道大腸的側向發育型腫瘤的內鏡形態,此後,對平坦型大腸腫瘤的內鏡診治也進行了大量臨床研究,尤其對平坦型大腸腫瘤的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進行了多項創新和改進,解決了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及平坦型早期大腸癌內鏡治療的技術難題。

為了更好的推動大腸癌的規範診療,早在2007年,劉思德教授就擔任起草人負責制訂我國首部《早期大腸癌內鏡診治規範》。近10年來,他也不遺餘力地推廣早期大腸癌診療新技術,積極倡導把大腸癌的診斷重點放到癌前病變的新觀念,通過堅持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大腸鏡單人操作及早期大腸癌高級研修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內鏡醫師,使我國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明顯提高,讓成千上萬的大腸癌患者能早期發現並得到徹底治癒。作為廣東省政協委員,他也把握每次提案的機會,積極推動大腸癌的預防及早期診治。

作為學科前沿的探索者,劉思德教授的研究成果不止如此。2003年問世的雙氣囊小腸鏡經口送達盲腸的成功率低,檢查時間長,部分患者無法耐受痛苦,針對雙氣囊小腸鏡存在的不足,劉思德提出了引導式單囊小腸鏡的設計思路,並於同年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其產品將成為新一代的高效能小腸鏡。針對膠囊內鏡的海量圖像存在人工讀片效能低下容易漏診的缺陷,他提出數字化圖像過濾系統的設想並獲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資助及省部「產學研」項目重點資助。

研究都是長期的工作,劉思德教授透露,現在還在進行研究生時的課題研究--生物人工肝的項目研究,已經進行了19年。全球每年新發肝癌50萬人,中國占55%,如果這個研究成功,將是肝癌患者最大福音。在長期的研究中,劉思德教授針對人源性生物材料及人源性肝幹細胞研究提出了創新觀點,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肝腺瘤細胞全功能永生化建株研究」的設想並獲國家「863」幹細胞與組織工程領域的兩個重點項目資助,擔任課題組副組長及子課題負責人。

針對胃鏡和腸鏡給病人帶來不適的弊端,他也正在進行膠囊胃鏡、腸鏡的研究,並已獲得相關專利。「我們希望病人吞下一顆像膠囊一樣的藥丸,就可以看到消化系統的情況,我們也希望膠囊與手機軟件組合,病人可在家做檢查,並將膠囊鏡的成像結果傳給專家看,省去病人在醫院排隊做檢查及來回奔波。」 二、提出新型單氣囊小腸鏡的設計思路,並獲國家專利

小腸全長達6米,除十二指腸外,其它小腸均游離於腹腔內,傳統推進式小腸鏡的插入模式以向前推進為主,由於小腸的高度游離,致插入時易形成襻曲,造成插入困難,一般僅能插入至空腸中上段,完成部分小腸的檢查,傳統推進式小腸鏡無法完成經口送達盲腸的全小腸檢查。2003年,雙氣囊小腸鏡問世,通過內鏡先端附加的氣囊配合外套管結合回拉取直可減少形成襻曲的機會,從而可插入至較深的小腸,部分能順利經口送達盲腸,從而完成全小腸的檢查,但雙氣囊小腸鏡插入方式仍以推進為主,經口送達盲腸的成功率低;有經驗的醫師總成功率不超過20%,且檢查時間長,平均需要2小時以上,部分患者無法耐受,附加的外套管大大增加了管徑,插入時病人承受的痛苦較大;對內鏡醫師的操作技巧要求高,經驗不足的內鏡醫師檢查成功率低;操作複雜,附件粗糙易損,消毒困難,重複使用存在交叉感染可能。針對雙氣囊小腸鏡存在的以上不足,本人提出了引導式單囊小腸鏡的設計思路,並於同年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其產品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高效能小腸鏡並取代現有的雙氣囊小腸鏡。產品與國內內鏡設備廠家合作正在開發中。

三、提出數字華圖像過濾系統的設想,解決膠囊內鏡海量圖像的快速分析

在新型內鏡診斷設備膠囊內鏡方面,針對膠囊內鏡的海量圖像存在人工讀片效能低下容易漏診的缺陷,提出數字華圖像過濾系統的設想並獲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資助及省部"產學研"項目重點資助,這一系統可將膠囊內鏡海量圖像中無診斷價值的圖像過濾掉90%以上,可極大提高診斷效率,預計於2010年底可完成。

四、提出人工肝新型生物材料研究思路並獲國家"863重點項目"資助:

在生物人工肝研究方面,針對人源性生物材料及人源性肝幹細胞研究提出了創新觀點,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肝腺瘤細胞全功能永生化建株研究"的設想並於2007年獲國家"863"幹細胞與組織工程領域的兩個重點項目資助,擔任課題組副組長及子課題負責人,總經費959萬元。

視頻

劉思德開幕式

視頻

20121223_GDTV7天生活_消化不良(消化科劉思德)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 .中國民主同盟 .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