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德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德斌

來自 吉林大學 的圖片

劉德斌,男,1957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吉林大學歷史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2],公共外交學院創始院長。中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當代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史》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先後攻讀歷史學學士、碩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期間曾先後赴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劍橋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of Virginia)學習、從事合作研究和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關係史、國際關係理論以及軟實力和公共外交等。曾經在《史學理論研究》、《世界歷史》、《外交評論》、《國際政治研究》、《國際關係研究》、《探索與爭鳴》、《歷史教學問題》、《社會科學戰線》、《史學集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和《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等學術雜誌發表論文多篇。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

出生地點----吉林省長春市

出生日期----1957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美國世界戰略》、《撒切爾夫人傳》、《國際關係史》(主編)等

職 稱 ---- 教授

研究領域

劉德斌教授多年來專注於國際關係體系的歷史演進和國際關係形態的歷史變化,基於國際關係體系的歷史演進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國際關係史解讀體系;基於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國際關係形態的歷史性變化提出了"公共外交時代"的論斷;並努力推動歷史學與國際關係學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提出了全球化時代無論世界史和國際關係學事實上都已經演化為學科群的觀點,同時提出了現代國家的歷史類型學分析,國際關係研究"歷史路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基於非西方國家歷史經驗提出了"我者"與"他者"的相互轉化和國際關係理論創新中的"共同體"轉向問題,在歷史學界和國際關係學界引起較大反響。撰寫、主編和主譯相關著作十餘部,發表相關論文四十餘篇。

論文

《開啟國際關係學的"第三次奠基"--評<全球國際關係學的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14日。

《大變局形勢下的世界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問題》,2021年第3期。

《百年變局中的歷史轉換與戰略機遇》,《世界歷史》,2020年第6期;《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3期轉載。

《歷史學中的"國際關係"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0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2期,《新華文摘》2021年第3期轉載。

《作為歷史學家的巴里·布贊》,《國際關係研究》,2020年第4期。

《當代國際關係的歷史疊加與觀念重塑》,《史學集刊》,2020年第4期。

《重複與超越:世界歷史上疫情防治的經驗和教訓》,《國際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

《國家形態與國際領導權》,《復旦國際關係評論》,2020年第2期。

《世界的重塑:百年歷史演進的動力》,《南大亞太評論》,2020年第1期。

《世界的重塑:從"帝國"到"民族國家"》,《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揚帆遠航正當時:中國國際關係學科70周年回顧與展望》,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網,2019年10月22日。

《國際關係研究"歷史路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史學集刊》,2019年第3期。

《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8期轉載。

《西方的"困局"與"出路"》,《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9年第2期。

《一戰結束百年,我們還需要反思什麼》,《人民日報》海外網,2018年11月12日。

《中國敘事、公共外交與時代博弈》,《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2期。

《中國史學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3月30日。

《中俄關係與歐亞變局》,《東北亞論壇》,2017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8期轉載。

《公共外交時代更有條件合作共贏》,《人民日報》(理論版),2016年5月8日。

劉德斌

來自 西北大學 的圖片

《歷史的輪迴和新篇》,《史學集刊》,2016年第3期。

《史海扁舟,甲子昂揚》,《史學集刊》,2016年第1期。

《世界秩序的崩塌與重構》,《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介入全球化:中國的視角》,《第三世界季刊》2015年第11期("Engagingwith globalisation: Chinese perspective", ThirdWorld Quarterly, 2015, No.11.)。

《全球歷史觀: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徘徊》,《史學集刊》,2015年第5期。

《公共外交時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3期。

《世界秩序的歷史變遷與現實取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17日。

《中國安全的大局和謀局》,《人民論壇》,2014年第10期。

《國際關係史解讀的幾個問題》,《史學集刊》,2014年第5期。

《管控中美關係"漂流狀態"》,《人民論壇》,2013年第19期。

《亟需重新定義中國與這個世界--美國視野下中國外交的判定》,《人民論壇》,2013年第12期。

《聚合與裂變:當代世界的歷史演進》,《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

《國家類型的劃分--拓展國際安全研究的一種思路》,《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9期轉載。

《中國之路的世界歷史意義--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史學集刊》,2011年第4期。

《文化的交流、碰撞與國際體系的變遷》,《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

《霸權與帝國:兩種不同的組織形態與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2期。

《東北亞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史學集刊》,2010年第6期。

《當代世界的不同解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3期。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關係史研究的拓展》,《史學集刊》,2008年第5期。

《30年後的新起點》,《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

《巴里•布贊與英國學派》,《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全球歷史觀"的困局與機遇》,《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1期。

《"軟權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新的歷史詮釋與新的學科構建》,《史學集刊》,2004年第2期。

《世界歷史的視野與國際關係研究的重建--來自巴里•布贊的挑戰》,《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4期。

《"後冷戰時代"的推測與判定》,《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4期轉載。

《現代化研究的新視角--<改革與現代化>評介》,《史學集刊》,2000年第4期。

《中美關係的特點與實質》,《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世紀之交:歷史留給我們的啟示》,《長白學刊》,2000年第1期。

《關於中美關係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9年第9期。

《世紀之交的歷史回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6期。

《歷史學:在遙遠的歷史與鮮活的現實之間》,《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5期。

《難以告別的20世紀--20世紀留給21世紀的幾個主要問題》,《史學集刊》,1999年第4期。

《也談歷史的"終結"》,《史學集刊》,1996年第2期。

《冷戰後的美國政治與美國外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2期。

《現代化的演進與國際關係的變革──歷史的考察》,《長白學刊》,1996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6年第6期轉載。

《核時代、核威懾與"核和平"--戰後歷史的奇遇》,《史學集刊》,1995年第3期。

《史學家的前途在於走出歷史》,《史學集刊》,1994年第4期。

《十年來的中國史學及其發展趨勢》,《史學集刊》,1989年第3期。

《概論美國國家戰略思想的演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5期。

《"史學危機"的擺脫與中國改革的前途》,《史學理論》,1988年第4期。

《中產階級:西方民主化的推進力量》,《探索與爭 鳴》,1988年第2期。

《論美國兩黨制度的產生及演變》,《世界歷史》,1988年第2期。

著作

《全球國際關係學的構建:百年國際關係學的起源和演進》(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英國學派理論"譯叢(《早期現代世界的國際秩序:西方崛起的前夜》(2019年)、《文明與帝國:中國與日本遭遇歐洲國際社會》(2019年)、《國際社會的演進》(2019年)、《英國學派理論導論》(2018年)、《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構建》(2015年))(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

《國際關係史(第二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全球化關鍵詞》(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解說中國"系列叢書(《多元一體:當代中國的歷史解說》、《東方智慧:中國思想與思想家》、《碰撞融合:中國與西方的交流》、《鍾靈毓秀:中國自然與人文地理》、《大國風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歷程》、《時代脈動:當代中國時尚》、《節日情韻: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多姿多彩:中國少數民族》、《革故鼎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三十年》、《水墨丹青:中國書畫藝術》)(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

《英國學派理論與國際關係史研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國人民:創建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東北亞史》(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構建》(主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當代國際關係問題》(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撒切爾夫人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國世界戰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學術訪談

《公共外交領域的先行者--專訪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創始院長劉德斌》,吳建民公益基金會,2019年5月1日。

《21世紀以來世界史與國際關係跨學科研究的發展--劉德斌教授訪談》,《國際政治研究》,2018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1期轉載。

《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專訪英國學派理論領軍人物巴里•布贊教授》,《中國與世界》(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文明與大國崛起--訪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邁克•亞達斯》,《中國與世界》(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全球文明對話語境中的中國與世界--兩岸學者的對話》,《中國與世界》(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中東局勢多迷亂 各方態度需務實--卡瓦諾夫大使談中東局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 年7 月21 日。

《探求"英國學派"及國際社會--巴里•布贊與劉德斌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11日。

《從蘇聯到俄羅斯:歷史學科的變化與前景--專訪莫斯科大學歷史系主任卡爾波夫教授和副主任鮑羅德金教授》,《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

學術交流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應邀參加俄國革命10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討論會,並發表"中俄革命的異同"學術演講,2017年9月27-28日。

韓國,成均館大學,應邀參加韓中建交二十五周年國際研討會"韓中關係的昨天、今天與未來",並發表題為"深度拓展公共外交,讓中韓關係逐步成熟起來"的主題演講,2017年8月21-22日。

韓國,應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邀請參加"2017年中日韓合作論壇",並發表題為"中日韓:在應對不確定性的挑戰中構建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演講,2017年4月18日。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應邀參加金磚五國"全球研究中的緊迫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題為"中國的世界秩序觀與金磚國家戰略"的主題演講,2016年5月24-26日。

韓國,成均館大學,應邀參加第三屆韓中公共外交研究論壇,並發表題為"中國的智庫建設與中韓智庫的交流與合作"的主題演講,2015年5月8日。

韓國,首爾大學,應韓國社會科學研究會主席朴海鎮教授邀請參加韓國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甲午年間的東亞與未來的韓國,1894-2014",並發表題為"東亞秩序的崩塌與在21世紀重構的可能性"的主題演講,2014年10月24日。

韓國,成均館大學,應邀參加首屆中韓公共外交研究論壇,並發表題為"中國的公共外交與中韓公共外交的未來之路"的主題演講,2014年9月3日。

越南,胡志明市,應胡志明大學邀請參加"跨文化視角下的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2013年6月30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