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強 - 畫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強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劉強

性別;男

國籍; 中國

出生地;江蘇沛縣

畢業院校;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學位;藝術碩士

劉強江蘇沛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後師從烏克蘭著名繪畫藝術大師米·顧依達。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州市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藝評網合作藝術家。[1]

作品情況

作品先後入選第五屆江蘇省油畫展、江蘇省美術家協會首次新人美術作品展、北京朵雲軒春季拍賣展、第七屆江蘇省油畫展暨小幅油畫研究展、第六屆全國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等展覽;

作品在《美術觀察》、《中國油畫》、《世界知識畫報》、《美術大觀》、《藝術中國》、《美與時代》等藝術刊物發表,並被國內多家藝術機構、展覽館收藏。

參展記錄

2005年

第五屆江蘇省油畫展,南京

2006年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首次新人美術作品展,南京

2007年

北京朵雲軒春季拍賣展,北京

2010年

第七屆江蘇省油畫展暨2010年小幅油畫研究展,南京

「道同形異」油畫展,南京

2011年

牆 • 南京青年當代藝術展,南京

第六屆全國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上海

2012年

書畫徐州·第六屆年展,徐州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展,南京

2013年

「天地山澤」劉強風景作品展,徐州

2015年

上海起藝•當代藝術展,上海

2016年

「迎面與撞見」當代青年油畫展,杭州

藝術評論

花的哲思

文/莊洪生(江蘇美術家協會理事)

我與劉強已是舊相識了,他出生在素有「千古龍飛地,帝王將相鄉」之稱的沛縣,劉邦便是他的祖上。最初見到他時還是徐州油畫界裡的年輕畫家,給我的印象頗為深刻,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小伙子,不僅思維活躍而且畫畫勁頭很足,但後來由於工作原因疏於聯繫,直到我倆再相見時,他已是一名從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油畫專業研究生了。劉強早期的油畫作品表現的是虛幻的心理圖像,游離於現實之外,在藝術形式上追求簡約、純粹、超然的視覺表現,畫面給人一種莫名的傷感。

近年來劉強的油畫作品多以花為題材,不知他是否是想借花的美好與爛漫傳遞給人愉悅和美好之感?這點或許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劉強賦予花的情感上來看,表現花的內涵以及對於花的愛也並非女性畫家的專屬。他熱愛生活,關注自然,愛花致極,愛到可以淋漓盡致的用現當代繪畫方式表達花的世界,落紅不是無情物,讓人耳目一新。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從容、自在、平淡的心境中細察周遭事物,以美好的心,欣賞周遭的事物;以真誠的心,對待身邊的事物。描繪生活中的小景,四月桃花,浮花兩支,橫出的樹杈、撲面而來的花紅嫩綠」,「在生活和想象中尋找着對應的心境」;他的作品會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這句話:「生活的收穫是生活」。

「花之語」圓形畫面系列作品以圓形構圖,從表象看來似乎有「花好月圓」之意,以花和女性的高跟鞋、雨傘和蝴蝶等相結合,使畫面豐富和諧而又相互襯托;我想這恰是他對花的哲學性思考,以對「花的哲思」承載他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對自我的思考,其藝術的當代性在於對生活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以花的形式展示出來。從畫面上看出劉強「花之語系列」油畫對花體各個部分的細緻刻畫顯現出對花的洞察力和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畫面或紅或粉或紫紅或藍,神秘而浪漫的色調使畫面更顯溫柔而不失甜美,給人以嬌柔溫潤之感;「花之語」方形構圖系列,《花之語—32》是此系列當中我最喜愛的一幅,這幅作品作畫精妙,構思精巧,虛實結合。前面紅花綠葉的相對實的描繪,後面淺黃綠灰色調背景里有虛幻花枝的風的動感,靈動舒暢的用筆和畫面背景的虛幻飄逸形成對比,韻律和節奏盡顯,加上溫和的色調使人心曠神怡。劉強的油畫表現的不只是現實的生活圖像,更是生活圖像的哲思,對現實生活的映射,這是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哲學。

劉強的「花系列」油畫着重體現了當代的油畫氣息,然而,他的內心有別於其他當代藝術家,他的畫篤實與陽光,透出生活的亮色與人生的底色,用油畫藝術超然在花的世界裡。

限度與個人方式

劉強的畫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塞尚之前的藝術家們對油畫語言的探索,標註了油畫存在的方式。之後,現代藝術被拉開序幕之後,事情發生了另一種變化。如果說畢加索扛起了「現代藝術」這面大旗,把油畫帶進了一個自由創作的天地,使繪畫跨過了一個最難跨越的門檻。一切繪畫的語言和技法便成為藝術家的主觀精神、情感個性的自由手段和媒介,技法不再是固定不變和神秘莫測的「法典」,而是以自由觀念的選擇和創造作為藝術追求。從「拼貼」開始,藝術家將各種材料用於油畫創作,打破了原有油畫語言中材料的界限,並對油畫的形式進行不懈的探索,使現代藝術迅速成長。如今藝術家們仍在不斷的努力,樂此不疲,以新的方式證明藝術的存在。

哈羅德•羅森堡在《美國行動派畫家》一文中寫道:「畫家也不用帶着他腦了里的某個形象走進畫架;他手裡拿着材料走向畫架,他將對面前的另一件材料做點什麼。形象將是這種偶然相遇的結果……一幅畫即是一種同藝術家個人經歷不可分割的行動。」波洛克、德庫寧都充分證明了這一切。德庫寧將色彩風暴般的揮灑在畫面上,畫中的形象被紅、粉紅、綠、蘭、白等各種顏料所覆蓋,有時在畫布的某一部分覆蓋一張報紙,當畫至中間或最後階段時將報紙撕下來,畫布表面便清晰地印上了報紙的文字和圖像,混雜的空間中完成了他系列抽象油畫作品——女人體。就這樣,藝術家們對油畫的內涵、外延、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係、材料的更新等方面的探索,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和研究;油畫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自塞尚以後油畫語言的實驗性被強化,通過理、化方面的實驗,材料與材料的相互作用,藝術家在藝壇的不安中急切的玩弄着身邊的各種材料,在賦予油畫新意義的同時遠離了油畫的本質。讓我們靜下心來去想,油畫的誘人之處是源於社會的進步和藝術家的「現代」觀念嗎?

而今,藝術家以個人方式被劃定,確立,並呈現多元。藝術精神的內核只是藝術家在語言、媒介、傳統和理想面前,選擇各自所需。我也一直在努力創作與眾不同的油畫表現方式。這種與眾不同源自於我畫畫的心態。在從容、自在、平淡的心境中細察周遭事物,以美好的心,欣賞周遭的事物;以真誠的心,對待身邊的事物。描繪生活中的小景,四月桃花,浮花兩支,橫出的樹杈、撲面而來的花紅嫩綠。構圖上採取「截圖」及隨意組合的方式,追求一種浪漫而純粹的感覺,隨心變幻,在靈活、自由的精神愉悅中表現我瞬間的心情意態。「花之語系列」是我將賞玩的心趣和繪畫中的畫意與觀念對應傳導的產物;王國維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選此一物——「花」,言其中一事——「人」,作品呈現出來的意境凝結於畫,顯現於觀物之人。平常之物,簡單的構圖,意在生活和想象中尋找着對應的心境;不求物慾,只為寧靜、雅致的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