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子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子衡作品
出生 1905年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劉子衡(liu zi heng), (1905――1981)原名劉位鈞,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山東滕縣(今滕州市)城關杏花村人。出身於佃農家庭,21歲考入山東省立第二師範。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國民黨右派殘酷迫害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二師學生共產黨員王澤新劉德榮張化恪張育東等被捕。全校師生群情憤慨,他被公推為代表,到兗州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說理鬥爭,迫使釋放被捕學生。在鬥爭中,他以機智無畏受到師生的推崇和信任,被選為二師學生會學術部長。不久,又改任學生會主席

人物介紹

劉子衡(1903~1981),原名劉位鈞,滕縣杏花村人,父祖三代佃戶,家庭貧困。1924年夏,他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因見解獨特,能言善辯,總有異乎常人之舉,得了個綽號「劉大仙」。1929年夏天,曲師進步師生演出話劇《子見南子》,引發轟動全國的「《子見南子》案」。先任學術部長,後任學生會主席的劉子衡,成為這個事件的主角和領袖。在孔府及其背後的封建勢力猖狂反撲時,劉子衡和廣大師生毫不退縮。「《子見南子》案」的鬥爭愈演愈烈,蔣介石、孔祥熙出面干預,最終,校長宋還吾被撤職,劉子衡被開除。離校後他流落濟南,度過一段痛苦的生活。後來,在蔡元培照拂下,劉子衡考入青島大學(後改名山東大學)。蔡元培甚為賞識劉子衡的鬥爭精神和出眾才華,曾書聯相贈:「萬頃波濤鷗境界;九秋風露鶴精神[1]。」

1929年6月,子衡組織學生上演話劇子見南子》,引起轟動全國的"子見南子案",劉子衡及學生會負責人王宗佩被開除學籍,大批進步學生被迫離校。劉子衡先後流落到濟南等地。

1930年,考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學習。1931年夏,轉入青島大學正科學習。

1933年入山東大學,全力攻讀。

人物事跡

1 934年,劉子衡隨南京中央研究院董作賓率領的考古工作隊到曲阜、兗州、鄒、滕、嶧等縣參加考古工作,對滕縣安上遺址的銅器、陶器、曹王墓墓葬結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與董作賓展開辯論,蔡元培等人寫信表示鼓勵,當時《大公報》進行了報道。經蔡元培介紹,劉子衡先後結識了中共地下黨員鄭志雄、張光俠、湯美亭和共產黨的老朋友溫起凡。

劉子衡博聞強記,才思敏捷,精通易經,善於講演,語驚四座,能使聽者心悅誠服。

1935年暑假期間,他去南京給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講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劉子衡去廬山見蔣介石,蔣詢問救國之策,子衡答以"聯共以抗日"。

抗日戰爭期間,劉子衡為宣傳抗日,廣交社會著名學者。與蔡元培、聞一多、老舍等人經常來往,利用給林森、馮玉祥、胡宗南顧希平董釗李濟深顧祝同、王耀武、于右任何應欽、吳忠信、白崇禧、李延年、蕭湘朱紹良、李玉堂等國民黨軍政要員講《易經》的機會和關係,宣傳團結抗日的主張,揭露反動勢力的投降陰謀,產生了一定的震動和影響。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以徐州、濟南為活動中心,奔走和平,反對內戰。並利用其特殊身份, 掩護和營救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和被捕人員。

1945年9月,林伯渠函告劉子衡,勸其利用講學活動投入反內戰鬥爭。在重慶國共和談期間,俞鵬飛、顧祝同派黃埔號專機接劉子衡去重慶商談國事。他在國共會談期間,利用其特殊身份從中斡旋,做了大量工作。

1946年夏,李濟深來信約劉子衡到南京商談關於開展反美蔣鬥爭的問題。劉到南京與李會談後,又到梅園訪晤了馮玉祥、張治中。接着,又訪晤了周恩來和董必武。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後,劉到處作反內戰講演,並寫了題為《打不得九論》的文章,在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出版的《山東公報》上發表。文章發表後引起各界強烈反響,在國民黨內部引起很大震動,《山東公報》總編吳忠匡被撤職。與此同時,董必武從上海寄信說:"方今主戰之聲盈廷,殺伐之殘橫野,獨先生高瞻遠矚,發為宏文,真乃一片仁者之聲,有民胞物與之懷,此乃《打不得》之真諦也。 "劉子衡很受感動,也從中受到莫大的鼓舞。

1947年2月24日夜,武裝特務向劉子衡和孫墨佛的住室(當時住在徐州雲龍山花園招待所)亂槍射擊,守衛李守義在抵禦中死亡,彭雲鶴受重傷。此事使劉子衡更認清了國民黨反對派的實質,義無反顧地為祖國解放事業出力。他為策動李玉堂、吳化文、劉儀、聊雲燦、朱興汶等人起義做了大量工作,為山東的解放做出了一定貢獻。

1949年3月劉子衡到達北平, 以無黨派民主人士身份,去南京敦促李宗仁接受共產黨的"八項和平條件"。

1949年4月7日下午,李宗仁設宴招待朱蘊山李民欣、劉子衡等一行,劉子衡建議李宗仁直接向毛澤東主席發電報,表明他願承擔一切責任,並要求豁免戰犯蔣介石,以使北平和談能夠進展順利。宴會之後,李宗仁請劉子衡代為擬稿,李閱後當晚向北平發出。次日,毛澤東復電,國共和談重新在北平舉行。由於蔣介石在溪口暗中操縱,南京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對李宗仁發電錶態之事提出彈劾, 頑固派還派出特務對朱蘊山、李民欣、劉子衡盯梢,致使和談無法進行。4月15日,《申報》與《大公報》同時報道《劉子衡發表和談聲明》。

4月23日凌晨,在解放軍隆隆炮聲中,劉子衡邀李民欣從明故宮機場乘專機返回北平。7月1日,參加中共中央統戰部在懷仁堂舉行的盛大宴會,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的接見。

新中國時期新中國建立不久,劉子衡在濟南定居。劉子衡先後擔任山東省土改委員會委員,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司法廳副廳長,省政協第二、三、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省各界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在他任職期間,對於祖國的統一大業深切關懷,撰寫了許多對台宣傳稿件,為使台灣早日回歸祖國做了大量工作。1979年元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一周年之際,劉子衡發表了對台錄音講話[2]

劉子衡向以布衣自居,不慕榮利,人稱"布衣大師"。他的生活經歷奇特,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他博學強記,勤於經史,淹貫群籍,旁及佛道。生前曾任全國文獻委員會顧問,著有《周易正義稿》《同文尚書校注》《孔子編年》《孔氏醫案注釋》以及關於老、莊研究的文稿等。

1981年7月20日在濟南病逝,終年76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