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宋太祖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之一)
劉廷讓(929年-987年),本名光義(一作毅),宋太宗即位後賜名廷讓。北宋初年名將。祖籍涿州范陽(今河北涿州),曾祖劉仁恭,唐盧龍軍(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唐末割據者;祖劉守文,為唐橫海軍(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節度使,為弟劉守光所殺,父劉延進攜家避難南逃。後漢樞密使郭威鎮守鄴都時,劉廷讓入麾下,後周太祖時,任至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基本信息
本 名 | 劉廷讓 | 出生地 | 涿州范陽 |
出生時間 | 929年 | 別 稱 | 劉光義、劉庭讓、劉毅 |
所處時代 | 五代→北宋 | 去世時間 | 987年 |
官 職 | 瀛州都部署 | 追 贈 | 太師 |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從征潞州李筠時任行營先鋒使。次年升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寧江軍(夔州,時為後蜀轄區)節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四月,率軍赴潞州守邊以防北漢侵擾。同年十一月,宋軍進攻後蜀,王全斌任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率主力從陝西南下;劉光義任副都部署與都監曹彬率步騎2萬,自歸州(今湖北興山南)沿長江西上,在距夔州30里處舍舟登陸,先奪城東過江浮橋,然後乘舟而上,一舉攻占江防重鎮夔州,擊破後蜀川東防禦體系的樞紐。劉廷讓軍紀嚴明,後蜀萬(今重慶萬縣)、施(今湖北恩施)、開(今重慶開縣)、忠(今忠縣)四州刺史皆迎降,劉廷讓軍遂迅速占領峽中的所有州縣。乾德三年正月,劉廷讓率軍西進至遂州(今四川遂寧),後蜀遂州知州迎降。此時,宋軍北路王全斌軍已進至成都附近,後蜀降。
同年三月,後蜀降將全師雄叛亂,迅速占領川西除成都以外的許多州縣,全師雄叛軍至成都西北新繁,劉光義率部擊敗全師雄,俘萬餘人。同年十二月宋軍平定全師雄。次年正月,劉光義以功改領鎮安軍節度使。
開寶六年(973年),劉光義被罷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使。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皇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劉光義因與趙光義同名,被賜名廷(一作庭)讓。太平興國二年五月,一批節度使被授以環衛閒職,劉光義被罷節度使改授右驍衛上將軍。
雍熙三年(986年)五月,宋遼岐溝關(今河涿州西南)之戰,宋軍大敗。六月,宋太宗又起用張永德等久處環衛閒職的宿將,任河北沿邊諸州知州以抗遼,劉廷讓被任為雄州(今雄縣)知州,後移為瀛州(今河間)都部署。同年十二月,遼聖宗率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哥(遜寧)等部入侵,劉廷讓以精兵付滄州(今滄州東南)都部署李繼隆殿後,以備緊急時進行救援,自率數萬宋軍北上抗擊遼軍,大戰於莫州(今任丘南)南,劉廷讓軍被圍於君子館(今河間北),部將桑贊率部激戰半天多,遼援軍不斷,而宋援軍李繼隆部不但不進行救援,反而南逃,桑贊遂率部先逃,先鋒雄州知州賀令圖被俘,部將、高陽關(今高陽東)部署楊重進力戰陣亡,李「繼隆退保樂壽(今獻縣),廷讓一軍皆沒,死者數萬,僅以數騎獲免」。因是李繼隆率部南逃才導致戰敗,宋太宗沒有責罰劉廷讓。次年初,代張永德繼任雄州知州兼兵馬部署。此次戰敗的責任者李繼隆雖被逮赴中書推問,但也無罪釋放,可能引起劉廷讓的不滿,同年秋劉廷讓病,宋太宗派御醫前往醫治,劉廷讓上表要求回京城,未等宋太宗批准即擅離治所南歸,因而被下御史台按問,被削奪官爵配隸商州(今屬陝西)。
其子劉永德、劉永和亦被貶官。劉廷讓在貶途中絕食,行至華州(今華縣)死,終年59歲,也許宋太宗覺得對劉廷讓處分太重,「太宗念之,贈太師」。
人物評價
- 趙光義:朕以其宿舊,曾董軍政,擢自環尹,付之成師,俾控邊關,式防寇鈔。[1]
- 脫脫:崔彥進與王全斌征蜀,黷貨殺降,以致蜀亂,惟劉廷讓一軍秋毫無犯,紀律嚴否於斯別矣。[1]
- 于敏中:至於宋初,五竇、二宋、二扈而外,文則趙普、呂餘慶、呂端、邊歸讜、趙上交、劉載劇可久,武則趙贊、劉廷讓、高彥暉、李懷忠、田重進、劉重進、李瓊、張暉、馬全義、劉審瓊、張藏英、董遵誨。燕之人才,亦可謂盛矣。
史料記載
- 《東都事略·卷二十·列傳三》
-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十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