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刑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刑姓是中文的一個人口不多的姓氏,與"邢姓"不通。其來源有二:其一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後裔刑官之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其二源於匈奴,出自漢朝匈奴貴族郝宿王刑未央,其後代進入中原以後,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後裔刑官之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刑氏,出自上古理掌刑法的官職,稱刑人,其後代以先輩職務名稱為姓氏,稱刑氏。

史籍《左傳》上記載:"凡蔣、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指出了其中的刑氏為三千餘年前西周禮制臣官的後代。在西周禮制中:蔣,是負責掌管對各級官員評價和實施獎勵、晉升、封賞的職官;刑,是負責掌管對各級官員與民眾評價和實施處罰、廢黜、舉刑的職官;史書中多注釋:"罰辠也,國之㓝也","辠"古"罪"字,刑就是罰罪。茅,通"旄",是專門負責監督君王行為的職官;胙,是專門掌管分封王侯爵位與食邑封戶的職官;祭,是專門掌管廟堂祭祀活動的職官。因此,刑人,在古代周禮中是十分重要的上卿,為五大夫之一,皆出自周公(姬名,也稱叔旦。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之胤。"胤",即嫡裔之嗣。後來的秦始皇始創封禪泰山,特意將遠離咸陽的泰山上五顆古松敕封為"五大夫",寓意深刻之極:你們這些個走不動、不會說的古樹("古士"),儘管職高權崇,可就是無法到咸陽宮去管我秦始皇哩!

在刑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刑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匈奴,出自漢朝匈奴貴族郝宿王,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漢朝宣帝劉病已(劉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攣鞮虛閭權渠單于病逝,右賢王攣鞮屠耆堂搶權得以即位,是為第十三任攣鞮屠耆堂單于。當初,攣鞮虛閭權渠單于在位時,疏遠了正宮王后顓渠閼氏,顓渠閼氏就與右賢王攣鞮屠耆堂私通。攣鞮屠耆堂是六任單于攣鞮烏維的耳孫(即忽孫,第八代孫)。攣鞮屠耆堂的即位,使當時實力強大的匈奴民族漸次發生內亂,最終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兩部,攣鞮稽侯柵出任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匈奴民族的這種分裂狀況,為漢王朝最終肢解匈奴,在客觀上創造了條件。

在郝宿王刑未央被殺之際,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被迫分散逃逸,在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後,族人與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攣鞮稽侯狦)一起歸降於漢王朝。刑未央的後裔子孫後來逐漸漢化,取先祖刑未央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刑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刑氏族人得姓至今已有近兩千零七十年的歷史了,其後代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五台山地區。

得姓始祖

刑人、刑未央。

遷徙分布

刑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六百二十八位,以河間、五台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靖江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科左中旗,山東省的昌樂縣,台灣省等地,均有刑氏族人分布。

郡望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五台縣:五台縣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始置縣,時稱慮泗縣,築城於當今的古城村之北。晉朝時期五台縣被廢黜,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復置縣,稱驢夷縣。城築於與古城相峙的慮泗河西岸,東南北三面陡崖,城垣周長三花里零二十步,東南北三面環水,置南北西三城門,惟缺東城門。台縣到北齊、北周又復名為慮泗縣。從隋唐至今,除金元年代叫"台州"外,其餘歷代都稱"五台縣"。五台城的別稱"蟬城"和神奇的大蟬傳說不知傳了多少年代。而今這美麗的別稱"蟬城"和大蟬的傳說故事將被世人遺忘。到了明萬曆三十三年(乙巳,公元1605年)縣令李養才在東城門之地主持修建了一座東城樓,也叫鐘鼓樓,因城樓設計的象一隻將要起飛的鳳凰,鼓樓扁題名"起鳳"。"起鳳"還有一層暗藏的境界:蟬鳳皆屬陰,蟬臥之地鳳起舞,蟬鳴鳳飛表吉祥太平。而今起鳳樓已蕩然無存。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是中國唯一的漢化佛教與藏傳佛教共居一山的佛教名山。漢化佛教所駐寺廟稱青廟,藏傳佛教在五台山為宗喀巴派,俗稱黃教,所駐寺廟叫黃廟或喇嘛廟。青廟、黃廟所持戒律不同,要求各異,其僧俗稱謂生活禮儀及禁忌亦不相同,但萬過歸一,都可統一於佛規。

堂號

河間堂:以望立堂。

五台堂:以望立堂。 [1]

歷史名人

刑未央

公元前?~前60年待考,匈奴族。著名漢朝時期匈奴族執政大臣、郝宿王,刑氏鼻祖之一。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逝世,郝宿王刑未央召諸王議立嗣。當初,攣鞮虛閭權渠即位時,疏遠了正宮皇后顓渠閼氏,顓渠閼氏就跟右賢王攣鞮屠耆堂私通。攣鞮屠耆堂本來要前往龍城(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參加大會,顓渠閼氏派人告訴他:"單于(攣鞮虛閭權渠)病重,不要走得太遠!"幾天之後,攣鞮虛閭權渠果然逝世。當權貴族執政大臣郝宿王刑未央派出使節,徵召散布在全國各地的親王回來共商大計。各地親王還沒有到達,顓渠閼氏便與她的弟弟、東部軍區總監(左大且渠)都隆奇共同設謀,擁立攣鞮屠耆堂當單于(第十三任),史稱握衍朐鞮單于。攣鞮屠耆堂是六任單于攣鞮烏維的耳孫(耳孫,第八代孫)。攣鞮屠耆堂即位後,兇惡殘暴,立即誅殺了郝宿王刑未央等前虛閭權渠單于的官吏,而只信任都隆奇。他把前任單于(第十二任)攣鞮虛閭權渠的子弟、近親全部逐出政府,改用自己的子弟近親。

攣鞮虛閭權渠的兒子攣鞮稽侯柵,由於不能繼承寶座,既憤怒而又恐懼,便逃亡到岳父烏禪幕那裡。烏禪幕的部落,本是康居王國(都卑闐城,今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錫爾河北岸突厥斯坦)跟烏孫王國(首都赤谷城,今中亞伊賽克湖東南中國邊境)之間的小國,不斷受到康、烏兩國的攻擊,生存困難,就索性率領他的數千人部落,歸降於匈奴汗國。攣鞮屠耆堂的即位,是當時實力強大的匈奴漸次發生內亂,最終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為漢王朝最後肢解匈奴客觀上創造了條件。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