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凱里市第五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凱里市第五中學,是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創辦的一所實驗型初級中學。占地面積37510㎡,建築面積10515㎡,綠化面積7550㎡。學校硬件設施齊備,文化底蘊深厚,辦學特色明顯,辦學效果顯著。系黔東南州示範性初中。

五中交通便利,處於鬧市,地段繁華。但是鬧中取靜,聲名遠揚。常有各路學子慕名前來參觀。校園環境優美整潔、儒雅幽靜。學校校風正、學風濃,教風優,是莘莘學子讀書學習、探索求知的理想場所。

學校規模

凱里市第五中學,學校始建於1979年,位於凱里市文昌路上街14號,由於學校毗臨市中心,顯示了強大的區域優勢,擁有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占地面積37510㎡,建築面積10515㎡,綠化面積7550㎡,校內草木蔥蘢,芳菲四季,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

配套設施

九項基本教育發展指標全面達標,中式風格的教學大樓、現代化的實驗樓、新式綜合樓、圖書館、室內操場等建築與寬敞的學生運動場渾然一體,標準英語語音教室1間,室內體育室1間,配置多媒體的400餘座階梯教室1個,先進的數字化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教室各2間。電子備課室、親情聊天室、油印中心、醫務室、電子閱覽室、心理輔導室等配備齊全,建有音樂、美術教室各一間、室內體育室1個。圖書館藏書約60000餘冊,此外,還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等體育活動設施,建成校園廣播系統、百兆寬帶校園網絡。學校作為黔東南州級綠色學校,進行嚴格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和豐富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經過數年的時間,學校綠化面積達7550平方米,房舍周圍綠樹成蔭,路旁與空地全為綠化帶,可綠化地綠化率為100%。幾十種常綠喬木、灌木,綠茵茵的草坪、秋天芳香的桂花樹、花圃中的各種花卉、盆栽鮮花,四季開放,把校園裝扮的美麗優雅,春意盎然。

教育理念

教學思路

學校一貫重視德育教育,多年教學以來堅持以德育為主,以教學為中心,注重和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五中人發揚「團結、奉獻」的群體精神,艱苦創業,秉承着「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德立校、質量強校、科研興校、特色辦校」的辦學思路,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全新的科技和文化環境下,以確保學生安全健康,發展學生道德和智力作為辦學主旋律,現今,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設施設備齊全,教育教學功能完善,各項辦學指標達到國家級普通城市初中辦學條件,教學質量逐年穩步上升,師生員工充滿活力,已呈現一片勃勃生機。

學校重視德育工作,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集學校、家庭、社會之力量為一體,建立健全了德育教育體系,每年堅持開展以軍訓、校運會、校藝術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科技展等活動,在課間操時增設《感恩的心》手語操,讓學生懂得感恩。並且積極推進陽光體育活動,規範體育大課間,做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全力支持學生自主舉行的羽毛球競賽、籃球對抗賽,充分地讓有特長的學生得到一個展現自我的平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愛國主義、誠信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學生的思想政治品質、道德品質、意志品質、身體素質各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着力培養和造就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優秀品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辦學特色

1.學校堅持「小班額」的理念,實行小班教學,利於「提效增質」,老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和成績,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有效的發展。

2.在全市範圍內首次實行全面平行分班,把公平教育落實到實處,按入學成績平均搭配分班,讓每個班都有成績優秀的學生,並聘任骨幹教師為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自由選任科任教師,確保每個班都有中學高級教師、乃至州市、省級骨幹教師配備教學,讓教育全面徹底地均衡發展,教學成果顯著。

3.全面將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相結合,發揮「科研興校」的優勢,每個教研組、備課組都採用各具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並開展教學科研,每一個教研組的科研成果都有所收益,受到省、州、市級教育部門表彰,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4.領先地區其他學校,在1999年開始全面引進多媒體教學設備,並建設校園網絡,購置各類教學辦公的軟件、硬件。培訓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使學校教師整體現代教育技術水平處於領先地位,且輻射兄弟學校信息技術發展。

5.學術氛圍濃厚,教師科研率居全州同類中學前列,科研成果豐碩,教學教研質量極大提高。對學生開展相應科目實驗活動,使學生學習建立在實驗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對推行素質教育有極大影響。

校園文化

校訓:教人求真,學做真人

校風:務實、創新、團結、進取

教風[1]:敬業奉獻、精益求精

學風[2]:自信、頑強、勤奮、好思

校園精神:

把每一位學生當作人才來培養

把每一位教師當作良師來對待

把每一位家長當作益友來切磋

把學校當作一個大家庭來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