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山縣鳳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山縣鳳城鎮位於縣境中部,土山區占44.95%,石山區占55.05%。年平均氣溫18.5℃。年日照時數1398.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545.4毫米,年蒸發量平均值為1367.9毫米,夏季長而潮濕,多雨間有冰雹,歷年相對濕度平均值為79%。冬夏季風交替規律明顯,遇晴雨天,氣候隨之而變,晴暖雨涼,故有諺「四時皆似夏,一雨變成秋」。巴旁、久文、才勞三個村地處土山區,山溝溪流縱橫,境內有國營鳳旁林場、久文林場和良利林場,森林和水資源豐富。喬音河、九曲河、巴旁河流經境內。鳳城巴烈恆里、松仁部分村民沿河而居,京里、拉仁有季節性溪流,長峒鳳凰興隆林蘭、弄者及松仁村部分地區石山高聳,水資源貧缺,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困難。20世紀80年代後,採取群眾自發、政府以工代賑和供給物資等辦法,鼓勵群眾興建家庭水櫃和地頭水櫃,人畜飲水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實施水櫃集雨引水灌溉,將較平緩的山地改為田,種上水稻。[1]

中文名稱: 鳳城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西河池市鳳山縣

電話區號: 0778

人 口: 1352人

車牌代碼: 桂M

年平均氣溫: 18.5℃

位 於: 縣境中部

主要礦產資源: 鐵礦、石灰石、大理石

自然環境

城鎮建設

解放前只有河東河西兩條街道,街道狹窄,雨天泥濘不堪。

據民國30年(1941年)統計,有住房274戶,人口1352人。住戶多是茅屋。

土司時期至民國7年期間,在城區建有武廟、城隍廟、文昌閣、水雲寺等神祠佛堂。在城區河道上建石拱橋5座,建州廂小學堂一所。

民國8年至1949年設立國民中學一所,民眾教育館一所,通俗演講一所,民眾閱報一處,公共體育場一處。21年城隍廟和水雲寺被拆毀。以後其他建築均因時勢動亂,無人管理維修或人為破壞逐漸損壞消失。

民國32年在城隍廟舊址建中山公園(已廢)。23年城區始有賓陽、蒙山、百色等地的小商小販落戶經商。29年始有廣益、華安兩號坐商,三益、南客2間小客棧。此後,逐漸有雜貨鋪和米粉店。至1949年,有商號2座、客棧2間、雜貨鋪4家、米粉店5家。

解放後,1954年新建鳳陽街,全長1500米,寬12米,貫通城區南北,成為城區的中心。改革開放後加快了城鎮建設步伐。街道兩旁高層樓房林立,形成行政機關、科教文衛、工交商貿、金融通訊、公共設施、居民住宅配套的小城市格局。

經濟

經濟以農業、林業、養殖業為主。198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97.92萬元,財政收入47.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元。195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2547萬元,財政收入2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0.4元。2002年,全鎮耕地面積14934畝,主種水稻、玉米,兼種黃豆、薯類。是年糧食播種面積48504畝,總產量6075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04.2公斤。有林面積18萬畝,其中用材林7230畝,以杉木為主;經濟林71100畝,以八角、油茶為主;雜木林36600畝。有大牲畜6928頭(匹);年末生豬存欄21536頭,山羊4986隻,雞鴨鵝94598羽。魚塘212個,面積110畝,年產魚31210公斤。蔬菜年產量215萬公斤。有建築材料加工,農產品加工,機電維修,木製工藝品,社會服務,工程建築、交通運輸等鄉鎮企業790個(含個體),從業人數4530人,年總收入1225萬元,實現利潤992萬元。鎮木製品工藝廠生產的木衣夾、木衣架,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東南亞及歐美13個國家和地區。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420萬元,財政收入3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5元′。

科技

70年代初期大隊、生產隊建立農科站、農科組,開展深耕改土、玉米制種、推廣良種、改革耕作制度、防治病蟲、科學管水、科學施肥等方面的生產試驗活動。1981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社隊農科組織自行消失。1982年鎮成立科普協會,有會員82人。1990年後縣選配1名科技副鎮長專管科技工作。各村都指定主管科技的村長或副村長,村有農民技術員並明確職責任務。科普協會至2002年共舉辦各類技術人員培訓班80期,培訓4000多人次。指導實施「星火計劃」、「豐收計劃」、「扶貧開發」等興農興糧項目。先後在各村選定8類水稻新品種進行「兩段育秧」栽培,入戶率達98%以上,稻田覆蓋率為85%。稻穀畝產由150公斤增加到600~700公斤。選定黑白、桂頂一號、正大619等玉米新品種,採用地膜覆蓋栽培、配方施肥,產量由原來平均畝產150公斤增加350公斤玉米干粒。自1990年,全鎮糧食生產年年獲豐收。同時在部分村進行木薯「南植」、「華南124」、「木薯王」和紅薯「南薯88」等種植試驗並推廣,木薯畝產量由300公斤增加到900多公斤,紅薯畝產量從350公斤增加到1700多公斤,最高達2300公斤。1996年,松仁村在冬種小麥地套種土豆試驗,後在全鎮推廣。1999年10月在巴旁村弄林屯創辦高效農業綜合開發示範服務基地,面積25畝,引進高效優質蔬菜新品種,採用複種、間種、套種的種植方法,實行一年三熟制種植。引用先進技術,採用大棚、雙膜、遮陽網,使用生態有機肥及生物農藥,進行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生產,畝年產值8000~12000元。畝年均收入3000~7000元。自2000年後,通過基地示範帶動全鎮15個村(街)。至2002年,全鎮推廣應用這一技術種植蔬菜面積2500畝,年產值2000萬元。

風景資源

穿龍巖風景區:位於縣城西北面,穿龍巖長500米,寬150米,岩頂高近50米,可容萬人。喬音河流經松仁村到平包屯山腳入岩,到內龍出現一段後直入此岩。入洞後沿岩道右側峭壁而下直流縣城,水響如雷,故古人稱為穿龍巖。洞內石乳、石幔、石柱、石筍潔白如玉。沿小道出後洞,風光奇特。鴛鴦泉風景區:位於縣城東1.5公里,由鴛鴦泉、鴛鴦洞、雲峰洞等景點組成。鴛鴦泉兩泉相距42米,圓形、半徑為8米,右泉泉水清澈如境,稱「母塘」,左泉水色微濁,稱「公塘」,常年不涸。兩泉匯流向西,流經縣城形成九曲河。鴛鴦泉也稱鴛鴦湖,民間俗稱公母塘。鴛鴦洞位於鴛鴦湖左側山腰,洞內岩廳面積約12000平方米,洞深約400米。從入口處到出口處,迂迴1400多米,洞廳內松果球狀石筍石林稱著。雲峰洞位於縣人民政府駐地後背山的半山腰,每當秋冬季節,洞口常有雲霧升騰繚繞,故此得名。洞口寬敞、平坦,可容五六千人。洞內石乳崢嶸,四周石筍、石鐘林立,洞後有孔,可通洞外山林。鳳旁森林公園:位於縣城西部6公里的鳳旁林場,林海浩瀚、鬱鬱蔥蔥。

衛生

全鎮有衛生院一所,衛生站一所,15個村(街)都設立衛生室。專業醫務人員有西醫14人,護師9人,中藥師3人,西醫士9人,護士1人,其他衛生技術管理人員5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政府強化民眾愛國衛生意識,進行衛生綜合治理整頓,從人畜飲水、改良爐灶、廁所改建、沼氣池的建設和退耕還林入手,以淨化、綠化、美化環境為目標,將愛國衛生活動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內容來抓。鎮設有計劃生育辦公室、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站、計劃生育協會,各行政村都設立計劃生育協會並配有兼職計劃生育人員,村民小組配有人口管理員。有計劃生育專干18人,兼職15人,人口管理員166人。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1年的23‰下降到1994年的8.02‰。已婚育齡夫婦節育率從1981年的19.74%,提高到1994年的89.86%。1994年經自治區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人員考核驗收達標。

教育

全鎮有太平、長峒兩所初級中學,1995年在校初中生900人,2002年在校初中生936人,專任教師55人,其中本科學歷10人。1995~2002年,全鎮初中畢業生考取河池市高中40人,中等師範學校89人,各類中等專業學校1260人。1985年全鎮有完小校17所,教學點42所。2002年完小校17所,教學點42所,專任教師319人。1985年兒童入學率為85.1%;1990年為93.6%,1995年為95.21%;2002年為93.8%。

群眾文化

鎮設立文化站,有圖書、閱覽室和娛樂室。配專職管理1人,行政上由縣文化局和鎮人民政府管理,業務上由縣文化館負責管理和指導。鎮內民間文藝有山歌、藍靛瑤「哉端舞」,漢族「繞棺舞」,壯族舞獅、「穿羅舞」。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藍靛瑤民族傳統的祭祀節,這一天,男女老少身着華麗的民族服飾,聚集在一起歡度祭祀節。「繞棺舞」,是漢民族為死者辦喪送靈超度死者升天的活動,圍繞死者棺材,隨着樂器的節拍上下起伏跳躍,「穿花」而舞,通宵不止。舞獅是壯族民間娛樂的一項活動,巴烈舞獅隊每年春節期間到縣城各單位賀年深受歡迎。民間故事有《秧姑》、《地炮九響定州城》、《公母塘的傳說》、《勾龍的傳說》、《盤喊哈》等。故事均與地方奇妙的山水和民俗風情相關。民歌,有壯漢族民歌和山瑤、藍靛瑤民歌。1987~1995年縣在鳳城鎮連續舉辦5屆山歌會,各鄉選派歌師歌手角逐。1994年第三屆山歌會,分為壯、漢、瑤3個民歌台,大擺擂台,歷時3天。

群眾體育

民間體育有打陀螺,拍毽子,騎馬頂,扳手勁等活動。各村建有籃球場。1988年2月鎮舉辦「致富杯」籃球運動會,各行政村組隊參加比賽。

視頻

鳳山縣鳳城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