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冷水大峽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冷水大峽谷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位於江西鷹潭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龍虎山瀘溪河的上游,源於武夷山脈。大峽谷全長20公里,相對落差120米,漂流全程8公里,用時約90分鐘。主要風景有:卓瑪灘、寨上灘、喜來灘、玉枕灘、鷹嘴岩及壯觀的鷹廈鐵路等[1] 。大峽谷生態旅遊區內生態原始自然,一望無際的竹海,飛蟲鳥語,山花爛漫,珍禽野獸,隱現山中,是一座天然的寶庫。主要景點有觀竹海,看千年白果樹,游橫坑古村,亞洲最大的銀礦,鬼谷等。

中文名稱 冷水大峽谷

地理位置 龍虎山瀘溪河的上游

占地面積 100平方公里

著名景點 坐馬灘

地理環境

冷水大峽谷漂流主要景點有:坐馬灘、塞上灘、喜來灘、玉枕灘、鷹嘴岩及壯觀的鷹夏鐵路等。漂流區水凝碧翠,空氣清新,漂流其上,妙不可言。驚險處激流疊水,浪竭飛舟;舒緩處平湖攬月,溫馨浪漫。

旅遊信息

冷水大峽谷距離鷹潭火車站48km,可在火車站對面東方賓館停車場坐公交車即可到達景區。 冷水大峽谷距離貴溪市中心68km,可在貴溪城南汽車站坐公交車即到。

主要景點

仙水岩:從龍虎山山麓沿碧溪泛舟或乘竹筏西行,兩岩奇峰突兀,四野美景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從這裡起七里內就有百餘座山峰[2] 。其中最著名的是總稱為「水仙岩」的二十四岩。 古人用「九十九峰之勝概,二十四岩之異跡」來讚美這進而的絕妙景色,清溪蜿蜒繞山行,奇峰碧波臥倒影,山水相映,奇峰逼岸,素有「小桂林」、「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如雄獅峰,形如一頭閒臥的雄獅,身體微倦,獅首昂起威風凜凜。望兒峰形似慈母,兩眼凝望着對岸的小山峰。象鼻山山體高聳,在絕壁的頂端,一石柱直垂而下,上粗下細,中間稍彎曲,開頭酷似象鼻。還有「神色翹首」、「水上玉梳」以及「天女散花」、「杏樹夜月」、「石灘蘆雪」、蓮花石等,無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在二十四岩的盡頭為水岩,臨溪有個大岩洞,洞內可以容數百人,洞壁上鐫刻着「玉壁凌空」、「鶴歸留影」等古代遊人的題刻。洞前碧水澄清,洞頂縣空伸出江面,給人以搖搖欲墜 之感。 應天山:貴溪應天山景區位於鷹潭龍虎山上清鎮東部,海拔 881 米,山形端方廉厲、高峻特出、巍峨俊秀、高聳入雲。唐僧馬祖曾在這裡居住過,所以人們也稱此山為禪師山。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淵於淳熙年間( 1174-1189 年),也在這裡結廬講學 5 年。他觀察應天山的山形像一頭大象,改山名為象山,並創建象山精舍,後更名為象山書院,自號「象山翁」,也稱象山先生。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也曾在這裡修道。應天山重巒疊嶂,飛瀑流泉,風景秀麗。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是龍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景觀有象山精舍遺址、應天寺遺址、玉淵臥龍、七級瀑布、雲客爭路、松林陡坡、九峰聯屏、碧蓮池、蟠徑石、彈子石、歇石等。 上清天師府:著名道教宮觀——上清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明太祖易天師之號「大真人」,故亦稱「大真人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和掌道施教之所。嗣漢天師府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上清古鎮,原建於龍虎山下,後遷於上清。天師府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北靠西華山,山帶水,氣勢雄偉。嗣漢天師府占地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唐代天寶七年(748年),封張道陵第十五代孫為天師。並賜田敕免租稅。從此,教門興旺,前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三十六座道院,稱「真仙觀」。 天師住房和養生殿,面積900餘平方米,內分大門、儀門、大庭院、三省堂等。層層迭迭,曲徑迴廊,甬道貫通,樓房殿閣,形似皇宮,龍柱金壁,雕樑畫棟。院內古木參天,周圍豫章成林,陰翳蔽日,環境清幽,風景優美。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天師府曾為兵火所焚,現存的大門、二門、三門、私第、萬法宗坑等多為現代重建,僅有少量為明代建築。府中神道合居,不僅居住着天師及其家人,還供奉三清,四聖、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將神像。鷹潭上清嗣漢天師府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府第規格,又結合了封建衙署的功能需要,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的鮮明特徵。府內藏有金匾、銅鏡、銅鐘、及天師玉印,三五斬邪雌雄劍等文物珍品。 張天師名號已承63代,是我國一姓嗣教受皇帝賜封時間最長的道派,因此流傳「北有孔夫子 ,南有張天師」之說,每年10月3日至9日,龍虎山道教文化節就在這舉行,屆時,海內外道教信徒集天師府,參加道教法會表演,此時也是瀏覽龍虎山的最佳時節,遊客們將飽覽道教之盛況。 上清宮:上清宮位於貴溪上清鎮東端。該宮始建於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我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其規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布全國。上清宮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上清宮是歷代天師舉行重大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它源於祖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時居住的「天師草堂」。漢末,第四天師張盛在其遺址上建「傳錄壇」,其後有遷址和擴建及改建。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賜額「真仙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觀」。仁宗元聖年間遷於龍虎山之南,後二十八代天師張敦又重建,但均無查考。宋崇寧年間,由龍虎山之南遷建於倪亞鎮招賓里(現址),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上清觀為「上清正一宮」。元至元三年(1310年),敕名「大上清正一萬壽宮」。到清代康熙年間(1687年),康熙賜御書「大上清宮」匾額(簡稱上清宮)至今。

視頻

大峽谷風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