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子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子材 (清末將領、民族英雄與抗法英雄)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南干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 馮子材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

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取得了鎮南關之戰勝利,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

馮子材於1903年病逝,享年85歲。馮子材病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人物生平

苦難童年

馮子材祖上世居廣東省南海縣沙頭圩(今屬廣州市),清朝乾隆年間,該圩遭受水災,馮子材的祖父便遷到欽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嘉慶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馮子材在這裡降生。當時的欽州,隸屬廣東。 童年的馮子材,生活過得十分艱辛。他4歲喪母,10歲喪父,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孤苦伶仃,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便輟學。為了活命,小小的馮子材不得不隨大人販鹽、做木工、捕魚摸蝦、護送牛幫,籬笆房被洪水衝垮後只好住進廟裡,饑寒交迫,朝不保夕。父母雙亡後,舅父黎氏欲收養馮子材,被馮子材拒絕,祖孫日復一日地過着悽慘的生活。馮子材15歲那年,祖母撒手人寰。求生的欲望,驅使流浪街頭的馮子材操刀使劍,練就一身好武藝。藉此拳腳功夫,馮子材為人放木排、做保鏢。

加入清軍

鴉片戰爭後,兩廣地區反清運動風 馮子材白描像 馮子材白描像 起雲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1歲的馮子材與友人外出做生意,在靈山縣境內被天地會劉八部劫持,遂與反清隊伍結下冤讎。 從劉八軍中脫逃後,馮子材投奔團總黃汝諧,充當勇目,協助黃圍剿當地農民起義軍,從此成為清朝的統治工具。但是,黃汝諧貪功吞賞,馮子材絕望之餘,率眾改投廉州(時屬廣東,治今合浦縣廉州鎮)知府,在鎮壓天地會、圍攻廉州的戰鬥中大顯身手。繼之,馮子材奉調高州清剿凌十八義軍,因作戰勇敢,獲八品頂戴,為其升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鎮壓天國 19世紀50年代初,劉八在廣西博白聚眾起事。當時兩廣地區階級矛盾尖銳,天地會起義此伏彼起。 咸豐元年(1851年)四月,樹旗反清的廣東天地會領袖劉八率部眾萬餘人進攻博白,馮子材趁機投奔這支隊伍。5月,劉八進攻博白失敗,馮子材拉出部眾千人,投降知縣游長齡,並被改編為「常勝」勇營,積極參加鎮壓粵桂邊界的農民起義軍,積軍功擢升至千總。後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太平軍起義,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豐三年(1853年)4月,身為都司的馮子材統帶廣勇,隸向榮在南京城外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不時向城內太平軍進攻。 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摧毀,馮子材敗逃丹陽。

馮子材戰場殺敵

咸豐八年(1858年)一月,欽差大臣和春復立大營於滄波門、高橋之間,挖掘長濠,堅築高壘,圍困天京太平軍。馮子材身負守御之責,屢次擊退太平軍的衝鋒,並攻毀太平軍在城北修築的柵欄營壘。由於馮子材真心替清廷賣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幾年之內由都司一步步升為總兵。清軍悍將張國梁曾撫其背,稱讚說:「子勇,余愧弗如。」同年九月,太平軍主將陳玉成,李秀成分別領軍進至滁州烏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準備會攻清欽差大臣德興阿的「江北大營」。和春派馮子材領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戰,馮部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三四百親兵逃回江南。 咸豐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馮子材隨江南大營次帥張國梁逃到丹陽,又被太平軍擊敗,張國梁在丹陽南門外落水溺死,事後,馮子材收聚殘軍,退往鎮江固守。 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軍屢次攻打鎮江,消滅了馮部的一些軍隊,但都沒有產生很大威脅。二月,負責揚州軍務的江寧將軍都興阿與馮子材不和,請求將他外調。後未果,仍留鎮江歸曾國藩轄制。以後,馮子材以孤軍3000人守御鎮江,不時與太平軍小部隊接仗,但由於太平軍沒有在鎮江一帶投入多少兵力,曾國藩也沒有重用他的打算,馮子材實際上主要處於觀戰的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馮子材也被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 出關靖邊 成為統兵大員後,馮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軍占據的重鎮丹陽,受到清廷的嘉獎。 太平天國失敗後,馮子材於同治四年(1865年)奉命前往廣東羅定、信宜剿滅當地反清隊伍。兩個月後事竣,始赴廣西提督本任。此後18載,馮子材在廣西提督任上連連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裝,並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隊伍。 馮子材雕像 馮子材雕像 同治八年(1869年),馮子材首次赴越,目的是追擊吳亞忠率領的反清農民軍。攻下吳部占領的地盤及吳在北寧城傷於銃,恐被擒,飲孔雀血自殺後,於當年班師回國。途中吳部將梁天錫降而復叛,馮回師繼續追剿,事平後於翌年回國。 同治十年(1871年),因越南邊境戰亂,藩屬國越南無法向宗主國清朝進貢,馮子材再次奉命帶兵出關,平定戰亂,疏通貢道後於當年入關。 光緒四年(1878年),馮子材舊部副將李揚才因官場失意,便以恢復越南李氏祖業為由,率軍入越顛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馮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討李,次年生擒李揚才,並全殲李軍之後率師回國。 馮子材就任廣西提督期間,彈劾過貪官污吏,伸張過正義。但官場風雲險惡,當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弄得馮子材暈頭轉向時,他只好告病還鄉,暫時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提督生涯。 鎮南大捷 光緒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兩國因越南的保護權問題爭執不下,兵戎相見,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兩廣總督、廣東巡撫便任命賦閒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起用他督辦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

點石齋畫報里記述鎮南關大捷

光緒十一年(1885年),馮子材奉命率10營「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行抵上思,加招8營。這支共9000人的部隊,軍紀嚴明,馬不停蹄地開赴指定的集結地。 兩天後,清廷諭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國門失陷,主帥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線群龍無首,亂作一團。署理廣西巡撫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得到大家的擁護。 光緒十一年(1885年3月23日),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進入清軍防線。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揮刀迎敵,縱橫衝殺,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退出關外。 接着,清軍乘勝出關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恰在此時,清政府在「乘勝即收」思想指導下發布停戰令,馮子材含恨撤兵。 扶病遠征 馮子材從越南撤兵回國後,「奉旨」督辦欽廉一帶防務,並會辦廣西一帶防務,重點對付法國對西南邊疆的侵略。中法戰爭結束後,馮子材奉旨督辦廣東欽廉(今屬廣西)防務。旋獲太子少保銜,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之後,馮子材奉命到海南島鎮壓黎民起事,同時為當地經濟、文化開發事業做了不少好事,被補授雲南提督,旋賞兵部尚書銜,繼續留辦粵防。 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率軍赴海南島,鎮壓黎族人民起義。 馮子材老年殺敵畫像 馮子材老年殺敵畫像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又率軍北援,駐節鎮江,以備調遣。馮子材在中法戰爭中的赫赫戰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矚目。甲午戰爭爆發後,馮子材請纓北上抗日,獲准赴江南辦防。途中聞《馬關條約》簽署,中國賠款失地,悲憤中電請北上決戰,未果。1901年,馮子材遭人暗算,被調離雲南,改任貴州提督,他憤而告假,隨之開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馬爭界交涉事起,馮子材奉命赴雲南提督任,爭回片馬,穩定了雲南局勢。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曾建議光緒皇帝調他入京統帶京營。次年,馮子材赴雲南提督任,統領全省防營。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他一度上書,請率數營入京勤王。但當時中國政治變化迅速,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沒有借用上這支力量。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欽廉一帶會黨蜂起,兩廣總督岑春煊又想到了馮子材。年已86歲的馮子材又起身田間,會辦廣西軍務兼顧廣東欽廉防務。夏間行軍,途中中暑,牽引舊傷,在南寧行轅辭世。

主要成就

鎮南關大捷

1885年3月23日,晚清一代名將、民族英雄、67歲的馮子材率軍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前隘一戰殲滅入侵國境的法軍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是落後的封建王朝以落後的槍炮裝備打贏了「先進」西方的一場戰爭,是中國人在近代第一次戰勝西方列強。如果沒有馮子材率軍在極其困難的 條件下打敗對手,兩廣地區就可能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史書記載

趙爾巽·《清代稿·卷四百五十九·列傳二百四十六》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康祖詒:前敵之宋慶魏光燾李光久,宿將才馮子材,並一時人望,可咨以將才,假以便宜,悉用選厲以仇恥。 蔣金暉:馮子材自1870年察覺到法國覬覦中越的野心,一直到1900年的30年間,無論是在鎮南關戰場上的與法軍兵戎相見,抑或是在中法劃界、海南島平亂、督辦欽廉防務,乃至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等各種軍事行動中,他心中的抗法情結一天都沒有釋懷,顯示了一個處處以國家社稷為重、寸土不讓祖國河山的民族英雄的本色。

史書評價

《清史稿·馮子材傳》:子材軀幹不逾中人,而朱顏鶴髮,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言及國梁,輒涔涔淚下,人皆稱為良將雲。 《清史稿·王孝祺傳》:在鎮南關決戰前夕,因主帥潘鼎新不在前敵,眾將推舉馮子材為主帥。其實這是訛傳,潘鼎新自始至終參與了鎮南關戰役,馮子材當時只是副帥。但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馮子材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幹,說服主帥,動員全軍集中兵力對敵,從而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看待一個人的愛國主義需要就事論事,這種愛國主義情緒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升華和凝練。

家庭成員

據欽州馮子材第五代裔孫馮德寬、第六代馮保疆提供家譜記載: 始祖:馮遂雲 祖父:馮廣運 父親:馮文貴 按馮子材故居家譜世系圖記載,有齒序子嗣實名如下: 長子:馮相䣭 次子:馮相賢 三子:馮相榮(1865—1919),字仁卿。 [12] 五子:馮相華(1866—1929),字鞠卿。 [12] 六子:馮相釗,任清朝合浦知事、民國任欽廉道尹 七子:馮相鍇(改名銘鍇),任清朝欽州團練總辦,民國任陸軍少將、統領、欽廉邊防督辦、鄧本殷部師長 [13] 子:馮相焜,齒序未詳 十三子:馮相棨 子:馮相標,齒序未詳 子:馮相炎,齒序未祥 字輩:遂廣文子相承樹德保國必昌家業駿茂世遠傳

後世

故居 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在欽州市欽州鎮白水塘村,是馮子材退居時住所。 馮子材故居 馮子材故居 故居建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積64350平方米,是馮子材重組萃軍開赴抗法前線的總部。 [14] 墓址 馮子材墓,位於欽州市欽南區往合浦舊公路13公里沙埠鎮泥橋村東北100米的小山丘上。敘馮子材片平及鎮南關大捷事,今無存。 馮子材墓 馮子材墓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81年公布該墓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修復。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