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季的小橋(李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冬季的小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冬季的小橋》中國當代作家李浩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冬季的小橋

寥落孤獨的小橋只剩下讓人、車、狗、貓由河這邊到河那邊的過渡功能,與那些到處可見的木板橋、水泥橋、小鐵橋沒有任何兩樣。

我站在失去許多美感的小橋之上,有些失落和彷徨。

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喜歡橋,一見到橋,眼睛就會直勾勾地放出去,比看美女還大膽。但又沒有探險者或者一些現代驢友們那樣勇敢,執着地為尋覓一個山頭、一個景觀或者一座名橋古橋而去跋山涉水,只是將有緣走到或者碰到心儀的地方,特別是有歷史名橋和有味道橋樑的時候,才不會放過自己的腿腳和眼睛。比如趙州橋,比如盧溝橋,比如揚州五亭橋;還有長江、黃河上的橋,還有藏在四川、山西、湖南、蘇州同里等鄉間僻壤的橋。那些精巧的、憨拙的、宏偉的、細緻的、坦蕩的、含蓄的各樣橋樑,無不讓我驚訝和驚奇,不斷豐富着橋給予的快感和知識,然而,真的沒有發現「水在橋上流」的模式和蓮花瓣似的構造。有時常責怪自己為什麼要急匆匆行走,對景色狼吞虎咽沒有看清楚。我多麼希望能夠看到行人與水同在橋上穿行流動的奇妙韻致。

然而,我遺憾自己沒有發現。

面對這座曾經充滿韻味和故事的「後樂橋」,我不知道該向哪裡去尋找藏在童年中的「樂」。

碩大的北亭除了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清音閣,還有一段殘留數米長的流水石渠。原來的涼洞亭、綠滋齋、適我堂、名曰「鳶飛魚躍」的大方池,都在推土機挖掘機的作用下,變成隨處可見的水泥樓房。形單影吊的清音閣孤獨地立在河邊上,廊檐黑瓦與周圍的水泥建築是那樣不協調不合群。閣上閣下,為枯草灰塵稱雄霸道,玲瓏窗欞油漆斑駁,殘斷失魂,完全失去了「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的詩意情懷。破瘦不堪的模樣,如同一位被冷落或者被遺棄的老人,瑟縮在寒冷的風裡。

欣慰的是,南亭因了趙執信這位上了中國文學史的清代詩人,還有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的別樣故事,被冠以紀念館而保留下來。只是范泉幹了,幹得一滴水也冒不出來,或許暖冬的正月仍是數九寒天,不是冒泉淌水的時候。然而,據說,這些年夏季也沒有那麼多水冒了。博山緊靠濟南,曾有「第二泉城」的美譽,水究竟去了哪裡?我也找不到了。

我對着范泉上面的范公祠,恭恭敬敬鞠一躬。

天冷,亦或是元宵節,乾淨整潔的紀念館里沒有遊客,風在寂靜的院落間獨自穿梭。

被保留下來的還有連接後樂橋的那段「青州古道」。

古道原來很長,似乎從「三國」穿越到了「水滸」。然而,在上百年前,為日本人修建的膠濟鐵路支線攔腰切斷了,斬斷後的古道便無法再行走,只剩下數百米長的陡坡倔強在藍天下,印證過去的歲月。

從陡坡往東,便是古齊長城蜿蜒的山地,往西便與後樂橋緊緊相連。古道青石鋪就,光滑的青石板上仍留有深深的車轍和供人行走的「腳窩子」,車轍收藏着青州古道的久遠和奔走往來的聲音,也見證着古代博山的繁榮。

博山舊時稱顏神鎮,曾是古代青州府益都縣的一塊富庶之地。這裡有煤炭,有陶瓷,有琉璃,當然也有文人和文化。無論刊於康熙、道光年間的《顏神鎮志》,還是民國補續的《博山縣誌》,字裡行間無不跳躍着吸引你琢磨的美麗信息。

我在字裡行間尋覓,把當下的空間碎片與遙遠的時間隧道對接。感覺明朝天啟年間修建這座橋時,激情興奮的設計者們,似乎就是要讓橋和橋周圍的建築靠近王羲之筆下的蘭亭。書聖的《蘭亭序》,不但打開了文人雅士的審美視野,也提供了可以模仿建造的立體樣板。《蘭亭序》裡面的]景致,這兒一樣也不缺。有河,有泉,有巍峨蜿蜒的荊山,為什麼不讓得天獨厚的資源讓橋和周圍的景致洋溢出迷人的江南[[味道]?於是,橋上流水的景觀出現了,飄着南國風味的北亭、南亭出現了。無論「崇山峻岭」,還是「清流激湍」,其模樣雖然小巧,不及「清明上河圖」那樣熱烈多彩和熙熙攘攘,春日少長咸集,來這裡踏春戲水遊玩,則成為經年不斷的山城時尚。

如今,橋上曾有的熱鬧、風光和雅興,只能從文字里去想象和填補。隱於陶琉之鄉的這座窄窄長長的小石橋,將歲月拉得漫長而久遠。

對橋的鐘情,似乎不單單在於橋能夠把人們送過河。在許許多多和大大小小的橋身上,蘊藏的意義已經遠遠跨越了橋本身的意義和功能,諸如不起眼的陶泥可以做傳世久遠的泥塑,甜蜜的糖稀可以做模樣萬千的糖塑,石頭可以做石雕,木頭可以做木雕,麵粉可以做許多喜餑餑一樣,人們將特別的心思、美好的期盼、良好的願望,賦予在橋身上,也是一種無不藝術的文化智慧。

橋之上和橋之外的文化蔓延與智慧流淌,讓許多留給我們的東西有了值得咀嚼的細細味道,單是漢字記載的那些立體的、形象的、詼諧的、哲學的民間俗語,足能夠搭成一座直通藝術殿堂和人生高度的「星光大道」。

我享受橋的這種蔓延和豐富。走在平的拱的、大的小的、長的短的、直的曲的各樣負載橋上,不僅會聯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想到迷人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直視泰晤士河上把公路與橋樑結為一體、可升降自如的倫敦塔橋,更容易對接「船到橋頭自然直;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橋歸橋、路歸路」之類的幽默簡樸的哲理小語。

[1]

作者簡介

李浩,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