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村散記(康火南)
作品欣賞
軍營村散記
一生與三農結緣的我,晚年喜歡到鄉村走走看看。八月底的一天,小孫子要到軍營村體驗農村生活,我和老伴隨孩子的車同往。
小車駛出廈沙高速出口,轉入崎嶇縣道,泥土小路經過路面拓寬和硬化,收拾的很乾淨,交通變得便捷順暢。一個多小時的行程,一座座新樓村舍齊整地展現在面前,軍營村到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四周茂密的林竹鬱鬱蔥蔥,酷熱暑氣消散,夜晚留住民宿,旅途的勞累蕩然無存。
「喔喔喔」打更的公雞不敢怠慢,按時催人早起。濕潤晨霧籠罩村莊,陣陣泥味伴着花香撲鼻而來。我和老伴比打鳴的「更夫」搶先一步,已散步在小溪旁的石砌堤岸上,清澈的泉水匯成小溪繞村而過,小鳥嘰嘰喳喳,蛙鳴蟲叫,高山之巔的小山村一片祥和幸福。住同一家民宿的城裡來的女士神秘地告訴我們說:「高山新鮮的空氣,甘甜的山泉,無公害的果蔬,讓人留連忘返啊,住二十多天還不過癮。我感覺睡得香,胃口開,心情好,我會常來常往的。」
習習山風寒意有加,我們即離開小溪,步入風光無限的田園,來到一戶農家新建的三層高樓前的瓜棚下,「啊!蛇,蛇!」老伴驚恐大叫起來,急速地退到我的身後,緊緊地抱住我這根救命稻草。她真的被眼前的蛇瓜驚嚇咯,大棚下掛着好多像蛇一樣的果實,不論誰第一次見了,都會被嚇出一身冷汗的。我也是在90年代初,到山東省參觀現代農業時,有一個蛇瓜觀光園讓我印象深刻。
主人正在棚架下修剪藤蔓,他給我們講起習近平幫軍營村脫貧的往事:
習大大在廈門市政府工作期間,扶貧掛鈎軍營村,曾兩次下基層,來到老百姓身邊。他號召我們山上戴帽綠化,山下開發種茶,種茶要引進良種才會贏,閩南人說「換種子贏過做生意」,很有道理。我的家原來是全村出了名的窮光蛋,後來找到的脫貧的鑰匙就是引進茶葉優良品種和蛇瓜賺了錢,脫貧致富,你看已經蓋起一幢三層鋼筋樓房了。
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期間,分管農業農村工作,有一年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我出席會議。他在會上強調,各級領導要十分重視種子工作,種子雖小,事關大國命脈,我們不僅要把糧食抓在手裡,也要把良種抓在手裡,手裡有種,心裡不慌。那次省農村工作會議後,全省各地重視傳統良種的提純復壯,現代良種的引進、繁育以及新品種的培育。如水稻雜交系列、蔬菜的胡蘿蔔、花卉的胡蝶蘭組培等等,使福建農業邁上現代化農業的健康大道。
主人提起一條成熟的蛇瓜說,這個品種,過去閩南沒有,習大大講引進良種,我才從外地引進,是一個很不錯的蔬菜新種,又叫蛇王瓜、蛇豆、蛇絲瓜等,一年生攀援藤本;莖纖細,多分枝。果實長圓柱形,通常扭曲,幼時綠色,具蒼白色條紋,成熟時橙黃色,花果期夏末及秋季。數條綠色線紋直通瓜柄,瓜體有垂直,有弓身,有彎曲,還有卷尾,酷似—條條長蛇攀緣在棚架下盡展姿容。嫩瓜期,表面有白綠相間的條紋似白花蛇,成熟的體表又呈現紅綠相間的條紋似紅花蛇,體態各異,栩栩如生,稀奇而美觀。盛產期,當你步入瓜園棚架下,身置群蛇中間,一條條如鮮活的蛇爭相竟舞,左手來一條,右手捉一條,「咔嚓咔嚓」留個田園風光照,熬是好看。隨着鄉村游的發展,這裡的蛇瓜觀光園前景美好。
「你要知道梨子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在長期的從事農業生產中,我養成一個習慣,有新品種,都要親口品嘗。要離開軍營村時,我和老伴特別再往老農家買了幾條新鮮的蛇瓜,再買幾斤高山土豬肉,算備齊了晚餐的食材。
蛇瓜主要以嫩果實為蔬,但嫩葉和嫩莖也可食用,很少有病蟲危害,算得上無公害蔬菜,且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降脂,降血壓的功效。炒食、作湯,都別具風味。當晚清炒蛇瓜做法:
清洗乾淨將蛇瓜切成條狀,也可以把瓜皮削去,吃起來更加美味,將蛇瓜中的一些白籽刮乾淨。割塊高山豬瘦肉,切細條狀,準備一個青椒切小片,姜和蒜搗碎備用。鍋中放入少量的食物油,加熱之後,把瘦肉、青椒和姜蒜倒入鍋中爆香,後放入切好的蛇瓜條,將火調到最大,翻炒兩分鐘左右,等蛇瓜的顏色變軟,使湯汁慢慢滲出,恰到火候,最後加入適量的鹽,味精,出鍋裝盤。趁熱吃味道會更加鮮美。
夏季蔬菜品種少,老伴經常為更換菜色而苦惱,蛇瓜正好彌補空檔,一道非常美味可口的清炒蛇瓜,一掃而光,盤底朝天了。
作者簡介
康火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福建作協會員。出版農業、農村專著、實用科技書籍、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普寓言等書籍21本。發表研究論文19篇,2003年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科學小品及文學作品在《人民日報》《知識就是力量》《新民晚報》等全國多家報刊發表。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