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轉述和翻譯(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寫作是轉述和翻譯》是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寫作是轉述和翻譯
登山累了,停頓一陣;寫作久了,總結一下。為誰辛苦,是否值得?偶有所感,急欲分享。
博大的視野,真摯的情懷,精闢的洞見,歷來被看重。寫作所見所聞或所思所想,終歸屬理解與表達的行為,只為轉述和翻譯,傳遞光明與真理。
轉述簡單,翻譯艱深;理解準確,表達生動,需要綜合素質,既輸入又輸出,特別是觀察分析和文字駕馭能力,依靠平時積累,反覆練習,不斷提高。人活在宇宙世界,離不開探索發現和發明創造,寫作首當記錄這類活動情況,反映現實社會,體察事物聯繫,揭示客觀規律,抒發思想感情,提供精神食糧,推動文明進步。
寫作是藝術而不是技術,轉述和翻譯應出神入化,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紛繁百科全書,寫作自然屬於複雜腦力勞動。話說回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何樂不為?
基於閱讀和思考的寫作痛並快樂着。天才其實並不存在,即使與一般人相比,語感敏銳,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倚馬可待,也是後天習得結果。熟能生巧,天賦等於勤奮加方法,而非天註定。多讀、多思、多寫,正是鍛造作家的不二法門,絕無輕鬆搞定的捷徑可走。
只有愛讀書,常冥思苦想,創作才會延綿不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然,還要敢於擔當,以天下為己任,滿腔熱血,犧牲自我,高舉熊熊燃燒的火把,引領人在黑暗中前行。勇氣和智慧對於優秀作家而言,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迴避矛盾問題,脫離人民群眾,只是拾人牙慧,不能與時俱進,有什麼出息呢?
寫作須敞開心扉,彰顯胸襟和格局。作家的培養難以一蹴而就,但童年的遭遇、人生的坎坷,尤其有助於他的心智早熟。一個來自底層、飽受磨礪、憤發圖強的作家能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主要在於他從百折不撓中挖掘的真善美最打動人心。同情弱者,悲天憫人,點亮希望,普渡眾生,這是作家的職業道德,也是作品不朽的根源。
轉述方式靈活多樣,翻譯內容完整無誤,此乃寫作應有之義。如果對所寫東西自己都不清楚,卻別有用心地胡說八道一大部,誰願去看,有何收穫?因此,在漫漫寫作征途上,還是老老實實做人,別不懂裝懂,少標新立異。作家是講故事的人,僅轉述和翻譯而已。組織合適的字詞句段篇章,接近事實真相和思想真諦,努力方向正確,遲早會成功的。
這或許也算一點兒體會,不妨見教於文學大師們。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