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再度山西行.鸛雀樓(任篤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再度山西行.鸛雀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再度山西行.鸛雀樓》中國當代作家任篤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再度山西行.鸛雀樓

在中國,無論老幼,只要讀過初小,即能脫口背誦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而《登鸛雀樓》一詩的創作地,就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後者更確切。你在永濟市,抬眼便見鸛鵲鳥。鸛鵲鳥外形顏色極像喜鵲而瘦削許多。鸛雀樓附近是鸛鵲聚居之地,因而,以鸛鵲命樓名,有理有據。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1997年重建,2002年10月1日對遊客開放。

鸛雀樓為高台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三層四檐,內部為九層使用空間,並設置電梯、樓梯垂直交通。整座樓閣分為台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

北周時,宇文護為了鎮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黃河東岸建造了一座戍樓,作軍事瞭望之用。這便是後世所稱的鸛雀樓。

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為延緩敵兵攻城,金軍守將侯小叔下令焚毀鸛雀樓及其附近的蒲州浮橋等軍事設施。至明初,鸛雀樓故基猶存。後黃河泛濫,故址被淹沒。1997年,用現代建築材料,重修擴修,比原有的高大數倍,場地廣闊,樓閣高大雄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王之渙(668——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朝詩人。

王之渙,幼年好學,精於文章,善於寫詩。

王之渙是盛唐邊塞詩人之一。其傳世詩作僅六首,尤以《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皤發垂髫,皆能吟誦。

《鸛雀樓》寥寥二十字,就寫出了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遠望、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詩境壯闊雄渾,詩思高遠深邃,極富啟發性,反映出盛唐士人開朗的胸襟。

此詩「景入理勢」,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看似不說理,而理自在其中。它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典範

此詩還是一首全篇對仗的絕句。沈德潛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語句極為工整,厚重有力,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卻沒有對仗的痕跡。《增訂唐詩摘鈔》評價說:「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鸛雀樓》全詩四句,論起承轉合,堪為典範。

起承轉合,詩文之行文手法。元代范德璣:「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起,開頭,就是引出一個話題,為下文做鋪墊。承,就是承接前面話題加以申述,或者說,按着順序往下自然延伸。轉,轉折,就是在原有話題繼續發展和遞進的基礎上,轉向另一個不同的方向,以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合,結束,就是把詩文的脈絡再拉回來,重新照應開頭的話題,構成一個完整的結構。

詩人登高望遠,遠處夕陽西下「白日依山盡」,以無限好的落輝起頭。與下文以「黃河入海流」承接而緊密結合,視線由西向東,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望向無限。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味平鋪直敘的詩文,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詩文的波瀾,就體現在「轉」這個環節上。詩人「欲窮千里目」,這一轉,非同小可。楊載說絕句:「至於婉轉功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處轉變得好,則第四句為順流之舟矣。」一個好的富有創造力和藝術魅力的結尾,可以把詩文境界拓展得更開闊,把詩文意旨開掘得更深刻,把詩文情感升華得更精彩。詩人一句「更上一層樓」,獨出機杼,融哲理於其中,使這首僅二十字絕句成為千古絕唱。

我們以這首詩為例,講解詩文之起承轉合,既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又形象生動,十分經典。讀者聽眾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1]

作者簡介

任篤讓,男,漢,會寧人,大學文化,副高職稱,自1971至2011教書四十年,退休後,參與宕昌文史編輯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