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黃縣第二實驗幼兒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內黃縣第二實驗幼兒園自開園以來,確立了鮮明的辦園特色——高標準、嚴要求、抓落實、創一流(環境一流、管理一流、師資一流、園風一流、質量一流)。重建設、抓配套,優化育人環境;強師能、鑄師魂,鍛造優秀群體;重創新、重科研,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校園諮詢

河南內黃:非遺魅力潤童心

近年來,為做好非遺傳承工作,河南安陽市內黃縣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幼兒園[1],引導孩子們了解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把這骨架做好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拓畫了……」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正在給孩子們耐心講解燈籠畫的製作過程。做骨架、拓畫、裱糊,對於充滿好奇的孩子們來說,燈籠畫的每一個製作過程,都極具吸引力。

9月2日,內黃縣非遺研學實踐活動走進內黃縣第二實驗幼兒園,為娃娃們上了一堂生動精彩的非遺傳承課。「非遺研學」學習實踐活動將非遺與幼兒教學相結合,把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等傳統文化[2]引入到幼兒教學中,同時把民間手工藝品在園區做日常展示,培養孩子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讓民間文藝之美在小朋友們心中生根發芽。

落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因其唱腔尾音徐緩下滑而得名,從清嘉慶年間傳承至今,是內黃縣土生土長的小戲。近年來,內黃縣多次組織落腔傳承人走進校園,帶動孩子們了解非遺。在落腔的展示和體驗的過程中,國家級非遺項目落腔傳承人袁現英帶來精彩的表演,引得現場掌聲不斷。袁現英說:「唱戲時娃娃們好奇又躍躍欲試的樣子叫我很感動,讓非遺進幼兒園、進校園,會吸引更多的人去把這些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除了落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泥塑、燈籠畫的傳承人一同走進校園現場教學。泥塑傳承人馬蕭通過深入淺出的泥塑技藝講解和現場手把手的指導,教幼兒們製作形態各異的泥塑作品,激發幼兒的創造力。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從燈籠畫扎骨架、印製燈籠畫、燈籠畫上色、裱糊燈籠畫等各環節進行講解,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知識與技藝的興趣,小朋友們體會到民間手工藝品製作中的樂趣。

小朋友們在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落腔

據了解,內黃縣精心篩選了傳統工藝、戲曲等優秀非遺項目走進校園、幼兒園,目前已開展非遺研學實踐活動60餘場。通過展演、展播和體驗交流等環節,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熱愛,點亮非遺研學之旅。在本次研學實踐活動的最後,該縣文化館館長王勤玲表示:「讓師生零距離領略非遺魅力,孩子們在欣賞美、表現美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傳統民間文藝的文化內涵。將非遺引入教學,引導孩子自覺成為非遺的保護者、傳承者、創新者,讓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