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坐落於草原明珠呼和浩特市中心的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有着60年的辦學歷史。內涵豐富、積澱厚重、特色鮮明,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已發展成為內蒙古民族音樂藝術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教師隊伍
音樂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13名,外聘教師30餘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0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名,碩士學位教師69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員、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專家1名,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3名,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1]」第一層次人員2名,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名,青年科技骨幹2名。
學科專業
2006年獲批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現有蒙古族及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民族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三個專業方;2014年獲批音樂專業碩士授予權,目前有聲樂演唱、器樂演奏、作曲與指揮、蒙古族音樂的表演與傳承四個專業方向。現有在校博士4名,學術型碩士研究生32名,專業型碩士58名。本科設有音樂學、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3個專業方向。下設7個教學系,現有在校生839名,涵蓋了音樂學科的全部領域。
音樂學院以繼承、弘揚民族音樂藝術為己任,兼顧世界優秀音樂文化的學習與創造性發展,不僅有長調、馬頭琴、呼麥、四胡等蒙古族音樂特色專業,同時也有各類中西方聲樂、器樂專業以及作曲、理論等專業,形成了彰顯民族與區域特色,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多元互動的發展局面。
創新模式
在特色建設方面,長調、馬頭琴、四胡、雅托噶等民族聲樂、器樂領域以及民族音樂作曲等領域,形成了六十年的傳統特色教學,培養了拉蘇榮、德德瑪、阿拉坦奧勒、騰格爾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民族音樂人才。2011年開始,探索民族優秀音樂遺產傳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民族音樂傳承班創新模式,至今開設了科爾沁民歌傳承班、阿拉善民歌傳承班、潮爾琴傳承班、錫林郭勒民歌傳承班、鄂爾多斯民歌傳承班、呼倫貝爾民歌傳承班、烏力格爾傳承班等。2016年,引進著名的蒙古族音樂團隊安達組合,組建「安達班」,並與當前烏蘭牧騎人才培養工作相結合,探索「下得了牧區,進得了市場,走得出國際」的「以團隊培養團隊」的民族音樂創新班模式。
學術平台
教師出版學術專著[2]64部,作品專集28盤,編寫各類教材數十餘種,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創作作品146首,成功舉辦「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九屆年會」「第三屆全國旋律學研討會」「中國呼麥暨蒙古族多聲音樂研討會」等大型學術研討會數次,獲批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0餘項。開創實施「天籟草原——音樂節」,舉辦「民族音樂前沿講座」「草原樂派音樂創作沙龍」等品牌活動。學院下設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與傳承基地、內蒙古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傳承驛站、內蒙古民族音樂聲像資源庫等學術平台,並分別與東烏旗、科左後旗、新巴爾虎左旗、阿拉善盟合作,建立烏珠穆沁長調與馬頭琴傳承驛站、科爾沁史詩傳承驛站、巴爾虎長調傳承驛站、阿拉善長調傳承驛站等科研與傳承平台。音樂學院擁有安達組合、草原百靈合唱團、青年馬頭琴樂團、潮爾樂團、青年交響樂團、阿音組合、蘇雅麗琴組合等11個藝術實踐團隊。作品、演奏、演唱經常在各大傳播媒體中亮相。曾獲世界合唱比賽、國際呼麥比賽、國家「金鐘獎」、「金蘆笙」、「神州唱響」及自治區各類比賽金、銀、銅獎勵430餘項。
音樂學院師生正以「彰顯特色、強化優勢、多元互動、和諧發展」為理念,力爭在教學、科研、創作、展演以及社會服務、傳承創新、國家交流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中,再創輝煌!
視頻
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內蒙古考核調整「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人選 ,搜狐,2015-06-02
- ↑ 學術專著出版一般都有什麼流程,搜狐,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