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蒙古師範大學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蒙古師範大學博物館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南山文化產業園區內,場館面積約2600平方米,共分兩個展廳、18個展區,共計2000餘件展品。

簡介

博物館以「喜文化」為核心,集中展現了內蒙古地區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和城市時代記憶等內容。「這些展品歷經20餘年的搜集,涉及內蒙古中、東、西部的102個旗縣(市、區),同時,還特別展出了200多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學用具,並復原了內蒙古西部農村希望小學標準班教室一間。」王來喜教授告訴記者,隨着博物館的開放,她也將成為內蒙古師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1]創新創業及教學實踐基地,內蒙古青少年科普基地以及農村區域經濟、民族經濟研究重要基地。同時,博物館也會為農村題材或相關影視創作、拍攝提供實物道具。

相關資訊

內蒙古師範大學來喜民具博物館正式開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來自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高校負責人和學術界、文化界人士出席了開館儀式。

我校黨委書記傅永春,校長雲國宏,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高雲峰,副校長照日格圖、張海峰、劉九萬、趙東海,黨委委員布仁吉日嘎拉以及各學院、各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了開館儀式。

揭牌儀式由內蒙古電視台知名主持人張浩與我校教師烏雅罕共同主持。

開館儀式上,還舉行了大學生專業實踐月活動啟動儀式、內蒙古蒙古族文化保護髮展研究會民具研究專業委員會揭牌儀式等活動。

中國科學院李勁松研究員[2]在接受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的專訪時指出,人類出現伊始,如果沒有民具的出現,便不會有人類生活行為的存續。沒有從簡單到複雜的民具的不斷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演進(漸進與質變)。民具的創造活動,不同於人類文明進程中所載述的無數的個人創造,它是在無數的生活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中下實現的群體性創造行為,它排除了任何個人行為的單一或狹隘的具體動機,為生活提供方便的初衷以及源於制器造物活動中的設計,體現出了相關人群的群體意識——創造動機和價值取向,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這一群體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活動力與文化傳統。

他說,傳統民具集中體現了勞動者的智慧,充分展示出了造物之美和用物之美。來喜先生所集傳統民具,林林總總,涉及生產和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為當今相關生產活動提供很好的借鑑,也為人們探討提有關的文化習俗供了豐富的研究樣本。

視頻

內蒙古師範大學博物館 相關視頻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來喜民具博物館開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