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良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良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位於大余縣西南邊陲,境內天華山海拔為1383.83米,是大余縣的最高峰,也是五嶺之一大庾嶺的主峰。轄區面積109.82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0.81萬人(2018年),下轄7個行政村(2019年)。2018年,內良鄉工業企業共29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家。[1]

中文名: 內良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

地理位置: 大余縣西南邊陲

面 積: 109.82 km²(2018年)

下轄地區: 7個行政村(2019年)

政府駐地: 內良圩

電話區號: 0797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0.81 萬(2018年)

車牌代碼: 贛B

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內良隘。

民國時,屬第三區。

解放前夕,屬內良鄉轄。

解放初,屬第七區的內良、饒湖、石溪3鄉。

1952年,屬內良、饒湖、石溪、白井、五洞5個鄉。

1955年,屬內良區。

1956年,調整為堯湖、 內良、石溪3鄉。

1958年秋,成立高峰公社(含河洞)。

1961年冬,分為內良、堯扶、河洞3個公社。

1968年冬,內良、堯扶兩公社合併為內良公社。

1984年5月,改為內良鄉。

歷史文化

方言

內良鄉居民使用客家語於信片。

民俗風情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後,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並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後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馬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繫着大紅布的翠竹,伴隨着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後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文化遺產

黃溪香火龍是一種造型奇特、結構精美、技藝精湛、場景壯觀、氣氛熱烈、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活動,也是特定在春節期間舉辦的一項民間藝術活動。據傳黃溪香火龍最早起源於祀龍止雨、祀龍止水,其形象主要來源於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舞龍活動群眾參與性強,具有典型的地域標誌性文化。香火龍的製作很講究,按照設計圖分節依次用稻草紮成龍頭,龍頸、龍身(每節一拱),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龍鬚、龍眼、龍角,待各部分紮成後,沿水平方向於龍身兩側插龍香。縣文廣局已把黃溪香火龍列為201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革命根據地

內良鄉境內五洞村是革命老根據地。解放初曾派代表出席江西省革命老根據地代表大會,並受到嘉獎。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內良鄉轄7個行政村:內良村、李洞村(畲族)、南洲村、石溪村、白井村、五洞村、堯扶村。 鄉政府駐內良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良鄉位於大余縣西部,鄉政府駐內良圩,距縣城49.2公里。東接吉村鎮,南連河洞鄉,西界廣東省仁化縣,北鄰崇義縣。總面積109.82平方千米。

地形

內良鄉屬山區,西部高,東部較低。地形以低山為主,山勢陡峻,溝坳縱橫,最高海拔(全縣最高峰天華山)1383.83米。平均海拔在400-700米。

氣候

內良鄉年平均溫度14.6℃,最高氣溫37℃,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年日照時數4336小時,屬於亞熱帶山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最適宜毛竹的生長和小水電開發。

自然資源

內良鄉以竹木、小水電、石材資源最為豐富,有山林面積13.8萬多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0萬餘畝,占山林總面積的72.5%,屬一個地廣人稀的山區鄉。

人口

1985年,內良鄉有1283戶,6814人,以漢族為主。

2018年,內良鄉戶籍人口0.81萬人。

經濟

內良鄉山高水冷,日照不足,耕地面積8206畝,大部分是單季水稻梯田,糧食總產量282萬餘公斤。林業用地大,有林地多,是縣主要林區之大餘一。產杉、松、雜木、毛竹等。林副產品有土紙、香菇、松香、筍乾、木耳等,其中東莊紙尤為著名,遠銷港澳。建國後,建有小水電站5座,裝機6台,裝機容量297千瓦。鄉辦企業有知青廠、采育場、電站、經銷部、縫紉社、理髮店。境內有鎢礦點等。1985年有職工65人,鄉村企業總收入49.89萬元。2007年,內良鄉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20萬元,比上年增加10.6%;財政收入實現78萬元,比上年增加6.3%;農民人均純收入1700元,比上年增長11%。建立了以內良村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五洞、李洞、白井、堯扶為主的筍竹兩用林基地,以白井村為主的竹腔施肥技術示範基地,以南洲、石溪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內良、南洲為主的生豬養殖基地。2018年,內良鄉工業企業個數共29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家。內良鄉設有大余縣內良鄉農業服務中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世紀80年代,內良鄉有中學1所,小學17所,在校學生1440人,教師4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7%。學校主要有大余縣內良九年制學校、大余縣內良鄉公辦中心幼兒園。

醫療衛生

20世紀80年代,內良有鄉衛生院1所,病床6張,醫務人員8名。鄉村醫療站10個,鄉村醫生11名。醫療衛生設施有大余縣內良鄉衛生院、大余縣內良鄉敬老院。

新農村建設

2007年、2008年,分別以南洲小水、內良三橫里及南洲渡頭、內良紅灣、圍足下為示範點。

交通運輸

1970年修建吉村至內良公路後, 與鄰鄉鄰縣均可通車,鄉內有一半的村通簡易公路。

風景名勝

天華山

天華山地處三省交界處的大余縣內良鄉李洞畲族自治村,該山山體峻秀挺拔,海拔為1383.83米,是大余縣的最高峰,也是五嶺之一大庾嶺的主峰,其山脊形似伐木工使用的扛木,故俗稱扛木嶺。因身處三省交界地段,故有「一山觀三省」之稱。天華山山腰以上雲霧繞騰,野牛怪石隨處可見,到山頂就是高山草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