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報告)原圖鏈接來自 南京大學 的圖片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南京大學,實驗室於1989年由徐克勤、王德滋、劉英俊、張祖還和周新民五位教授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3月經國家計委、科委和教委組織專家論證後,確認為世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類別:A;編號:WB90090233GJ),正式批准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建立。這是首批建立的,全國唯一的礦床地球化學學科的國家實驗室[1]

發展歷程

1995年10月18日,實驗室以優秀的研究成果,結構合理和素質優良的科研隊伍,以及「總體上以達到90年代初國際水平」的實驗設備,通過了國家驗收,開始正式開放運行。2000年4月以優良的成績通過了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全國地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歷經10餘年的建設與開放運行,目前已成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基地。在建期間,先後由王德滋教授和朱金初教授任實驗室主任,華仁民教授任副主任。1992年成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先後由徐克勤教授和胡受奚教授任主任。南京大學馬東升教授現任實驗主任;中國地質大學翟裕生院士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郭令智院士和王德滋院士現任學術顧問。實驗室建在礦床岩石礦物學與構造地質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地球化學省重點學科上,覆蓋學科有礦床學、地球化學岩石礦物學、放射性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其中有7個碩士點7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後流動站[2]。顯然,該實驗室是建立在實力雄厚的學科群基礎之上的,可產生集約、互補和倍增效應,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綜述

國家重點實驗室驗收以來,實驗室共主持承擔科研基礎上二百項,實施開放課題100多項,爭取到的科研經費三千萬元,大多數為國家基礎研究項目,包括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985)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項目等,2002年獲得國家基金要創新研究群體基金資助。科學研究在中國東部金礦成因,花崗岩與火山岩及其成礦作用,華南造山帶岩石學、地球化學及其與成礦關係以及古海洋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獲部委級科技獎勵30項,並在環境、海洋、礦物材料應用和固體廢料資源化等領域開拓的新的研究生長點。

視頻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靠近科技|帶您走進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宣傳片201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