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冀州刺史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冀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高邑縣(今河北省柏鄉縣),桓、靈年間移治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北省西南部一帶。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冀州刺史部,隋初廢郡用州縣兩級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冀州刺史部為監察區,隋亡遂廢[1]

歷史沿革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鑑於秦代中央直轄四十郡,多有不便。於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級行政機構,除都城附近的司隸部外,分天下為十三個刺史部。因以《禹貢》《周禮》所載之州為名,故又稱十三州。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鄲、邢台、石家莊三個地區的全部,衡水地區的大部,保定地區的西南部,滄州地區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個縣,山東省西端三、四個縣。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部領有安平郡、常山郡、中山郡、河間郡、清河郡趙國巨鹿郡渤海郡、魏郡九個郡,約百餘個侯國(縣)[2]

三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敗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占領冀州,自領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為魏公,領有冀州,河東等十郡。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220年10月東漢獻帝退位,曹丕稱帝,年號由延康改黃初,因曹操封魏公,國號魏。從這一年起,我國進入三國時期。三國時魏冀州所轄範圍與東漢時大體相同。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因為鄴城為五都之一(長安、譙、許昌、鄴、洛陽),冀州州治移至信都。

西晉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孚為安平王,安平郡改為安平國,仍以漢制,州治信都。冀州領安平、巨鹿、趙國、平原、樂陵、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個郡國。安平國領信都、扶柳、下博、廣宗、經、觀津、武邑、武遂八縣。阜城縣併入信都(據《大清縣一統志》)。「范志」載,晉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立原安平王孚之曾孫祜為長樂王,遂改安平國為長樂國。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夏,羯族首領後趙石勒攻陷冀州,殺信都刺史王斌,將都城自冀州信都徙理襄國,下設三個州,冀州治信都。

十六國

317—420年,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活動於冀州地區的先後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行政區劃基本沿襲西晉。至季龍,冀州治長樂郡。前燕,鮮卑族慕容儁平冉閔。冀州又徙理信都。前秦氐族苻堅克慕容暐,州徙於鄴。後燕慕容垂自稱燕帝,據中山(今河北完縣),復移冀州於信都。

南北朝

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改為北朝,與南朝形成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北魏拓跋圭皇始元年(396年),置冀州,治信都,轄長樂、武邑、勃海三郡;長樂郡領信都、扶柳、堂陽、棗強、索盧、廣川、南宮、下博八縣。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六月,道人法慶聚眾造反於冀州。

隋朝

隋文帝滅陳之後,中國又由割據轉為統一。由於幅員的廣闊,廢郡用州縣兩級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冀州刺史部為監察區,隋亡遂廢。

視頻

冀州刺史部 相關視頻

論戰鬥力,漢朝軍隊永遠巔峰
冀州宣傳片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