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利除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興利除害是中國的一個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興辦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消除對民眾有害的事情。作為執政者,應將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多做利於天下百姓的事,除去為害百姓的事。中國古人,無論儒家、墨家、法家,都認為這是治國理政者的基本職責,也是治國理政者獲得民眾擁護的根本前提,因而也是權力正當性的依據所在。今之所謂「執政為民」,與此不無淵源。

引例1

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 (《管子·治國》) (遠古的賢明君王善於為人民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生產;所謂除害,就是禁止有害於農業生產的事情。)

引例2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愛下》) (仁人的事業,應當努力追求興辦對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情,去除天下人共同的禍害。)

引例3

湯武者, 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 (《荀子·王霸》) (商王湯、周武王都遵循這個原則,奉行這個道理,興辦對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情,去除天下人共同的禍害,因此天下人都歸順了他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