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湖大白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興凱湖大白魚 |
興凱湖大白魚 |
中文名稱 :興凱湖大白魚 產 地 :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 品質特點 :潔白細嫩,味美而不腥,味道鮮美 地理標誌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興凱湖大白魚,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興凱湖大白魚為鯉科淡水經濟魚類,學名翹嘴紅鮊,色白如玉,俗稱大白魚。成群棲息於淡水上層,體形長、側扁,口大、斜或上翹,腹面全部或後部具肉棱,背鰭具硬刺,臂鰭延長。常與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綏芬河的灘頭魚並稱"邊塞三珍"。興凱湖大白魚肉嫩味香,並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藥用價值。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興凱湖大白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1]
產品特點
興凱湖大白魚,即興凱湖鮊、翹嘴鮊。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俗稱還有翹殼、翹嘴白魚。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以小魚為食,是一種兇猛性魚類。雌魚3齡達性成熟,雄魚2齡即達成熟,親魚於6至8月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淺水區集群繁殖。產卵後大多進入湖泊攝食或在江灣緩流區肥育。幼魚喜棲息於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較緩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與港灣里。興凱湖大白魚體長25.5-72厘米的興凱湖大白魚,背鰭Ⅲ7,臀鰭Ⅲ21-27,側線鱗83-94,鰓耙24-28,下咽齒三行,2×4×4-5×4×2(2×4×4-5×3×2)。頭長為體長的19-22.6%,體高為體長的21-24.7%,尾柄長為體長的14.8-18%,尾柄高為體長的7.8-9%,吻長為頭長的29.5-36%,眼徑較大,下頜厚大,眼徑為體長的14.1-25.3%。側線略居中軸線。鱗片較小,易脫落。背鰭條小於頭長。胸鰭不及腹鰭基部。尾鰭分叉較深。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部和兩側淺棕色或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各鰭灰色或灰黑色。腹腔膜銀白色,鰾三室,中室最大,後室小。
品質特性
興凱湖大白魚被譽為中國北方四大淡水名魚之首,常與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綏芬河的灘頭魚並稱"邊塞三珍"。興凱湖大白魚肉嫩味香,並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藥用價值,在許多魚類志中均有興凱湖大白魚這一品種的記載。興凱湖大白魚生活在興凱湖獨特的水域環境中,使其在生理性狀上形成一個獨特的種群。興凱湖大白魚體色銀白,體長側扁,翹嘴,大眼,背部和兩側淺棕色或青灰色,肉質潔白細嫩,味美而不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特別在清蒸後品嘗有一種蟹香味。
營養價值
興凱湖大白魚位營養成分為: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粗脂肪≥3%,不飽和脂肪酸≥70%,鎂≥220毫克/千克,鋅≥9毫克/千克,鈣≥1000毫克/千克,鐵≥10毫克/千克,磷≥1600毫克/千克。
產地環境
密山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介於北緯45°01′至45°55′,東經131°14′至133°08′之間。東北與虎林縣相鄰;北與寶清縣接壤;西北與七台河市毗連;西南與雞東縣為鄰;東南與俄羅斯水陸相接,國境邊界線長265千米,其中:水界235千米。密山市總面積784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25%、水面占23%、耕地占50%,故密山素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稱。興凱湖位於密山市東南,距密山市35千米,屬中俄界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積屬於中國,南部屬於俄羅斯。
土壤地貌
密山市屬於低山丘陵平原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由於地質時期受新構造運動和湖泊沉積影響,呈高低相間型地貌特徵,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漫崗、沖積平原、湖積低平原四種地貌類型。中南部是穆稜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而開闊,土地肥沃,支流河汊、泡沼眾多,海拔在90至200米之間。南部是興凱湖積低平原,由於地質時期湖泊沉積影響,在這一地區形成碟形窪地和帶狀沙崗等多種微型地貌,海拔65至80米,是境內海拔最低的地區,地勢寬廣平坦,河流縱橫,泡沼和淺水窪地密布。
氣候情況
密山市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冬季嚴寒、乾燥;春季多大風、降雨少;夏季降雨集中、溫熱、濕潤、日照長;秋季短促、降溫急劇,常有早霜。氣溫、降雨、無霜期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2.5至3.1℃。年降水量510至600毫米。無霜期106至151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467至2576小時,太陽總輻射年總量為120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情況
密山市水域遼闊,總水面為26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23%。有自西而東橫貫全市中部平原的幹流穆稜河,流經兩岸12個鄉鎮,支流溝壑縱橫交錯,泡沼水庫星羅棋布,盛產鯉魚、鯽魚、鲶魚、狗魚等20多種魚類。穆稜河兩岸,地勢低洼、泡沼眾多,是密山水域的一個主要特點,且雜草叢生,富含營養物質,浮游生物繁殖量大,天然餌料豐富,是魚類攝食洄游、繁衍生息的良好場所。興凱湖是世界上少數無污染的大型湖泊之一,南北長達100多千米,東西寬達60多千米,總面積438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米,最深處10米。湖區水質清新、pH值7.5左右,呈微鹼性,總硬度3°-4°德國度,總鹼度1.09-1.81毫克當量/升,耗氧量9.2-10.2毫克/升,餌料生物豐富(浮游植物生物量為2.34毫升/升,高峰時為3.11毫升/升,浮遊動物生物量為1.13毫升/升,高峰時為1.58毫升/升),屬營養型水域,湖中生活的魚類有28種,盛產翹嘴紅鮊(興凱湖大白魚)、紅鰭鮊(麻連)、花魚骨、擬尖頭紅鮊(紅尾)、興凱青梢紅鮊(羅鍋)、鯉魚、鯽魚、鰲花、鯿花、哲羅、胡羅、黑魚、狗魚、鲶魚、黃顙魚等多種魚類,其中興凱湖大白魚被譽為中國北方四大淡水名魚之首。
歷史淵源
大興凱湖由650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造成地殼陷落而形成。小興凱湖在大湖20萬年以後變遷過程中湖水退縮形成。興凱湖原為中國內湖,清咸豐十年(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定後,變成了中俄界湖。史書記載,興凱湖在唐代稱為湄沱湖,以盛產"湄沱之鯽"馳譽。又因湖形如"月琴",故遼金代有"北琴海"之稱,清代改為興凱湖。又稱興開湖,是當地赫哲語肯卡的偕音,意為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興凱"是滿語,"興凱"的意思為"水耗子",說明當時興凱湖中水鼠很多。興凱湖北面有小興凱湖,又名達巴庫湖,滿語意為"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清初,興凱湖作為滿族的龍興之地,曾被"禁封"200多年。清末解禁後,陸續有墾荒者來到這裡。20世紀50年代,王震將軍率領十萬官兵在此開發北大荒。因為地處邊境,人煙稀少,加之保護力度的不斷提高,興凱湖保持了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興凱湖水域遼闊,濕地廣袤,是三江平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興凱湖大白魚歷來為興凱湖水域的捕撈魚類,但由於數十年來過度捕撈,自然產量下降,已難於滿足消費者需求。
- 1986年,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在興凱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 1994年,興凱湖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
- 20世紀90年代,密山市開展了興凱湖大白魚人工繁育攻關試驗。
- 2003年,興凱湖大白魚人工繁育試驗獲得成功,2005年獲得了人工馴化養殖試驗並進行了推廣養殖,並在2006年實現了人類首次向興凱湖放流10萬尾興凱湖大白魚苗的歷史突破。
- 2008年,密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大興凱湖大白魚綜合開發,加速興凱湖大白魚產業化進程。[2]
相關視頻
興凱湖大白魚這麼貴?跟記者去看看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