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於阿Q這個典型的一點看法(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於阿Q這個典型的一點看法》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給一位論文作者的信

我個人對於您的論點,有一部分器具同感(但我以為如果把阿Q叫做落後農民典型,還不如叫做普通農民、一般農民的典型);但是,您把精神勝利法作為這個典型的主要特徵,我則以為不然。不可否認,魯迅在描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時,其諷刺範圍是十分廣泛的,而且他是"聯繫那時的實際",可以說是指着那時士大夫(所謂正人君子)的鼻子指斥的。然而,從阿Q這個典型看來,精神勝利法只是起一端—-農民落後性;而在阿Q身上還有相反的東西,即要求革命的願望,即在渾噩的外衣之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不少人只看到他的渾噩的外衣,而忽略了他的樂觀主義的內核),以及他的勤勞、氣質等等。如果只有精神勝利法這一特徵,那麼,阿Q就不是農民的典型而是那些所謂正人君子的典型了。

同時,我們也必須記得:阿Q作為農民典型,是有他的特定的時代性的,——他是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民典型。阿Q的時代,馬克思主義還沒有來到中國,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及其愚民政策對農民還有極大的影響,表現在阿Q身上的,就是它的精神勝利法等等。不能離開了時代背景談典型性,對阿Q的典型性,亦應作如是觀。

1959年11月13日[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