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於讀書的思考(李雨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於讀書的思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關於讀書的思考》中國當代作家李雨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於讀書的思考

有人曾把讀一本好書比作喝了一壺美酒,品了一盞茗茶。我說,美酒和茗茶豈能有一本好書那樣厚重。美酒,醉在一時,美在當下,到頭來不過是穿腸而過,膏粱無味,什麼也剩不下;茗茶更是不堪,除了短時生津解渴,嗅覺舒服,餘下的只是便溲一灘,還能有什麼留戀。一本好書則不然,初讀,如知音相遇,促膝而談;如名師點津,醍醐灌頂。捧在手上,廢寢忘食,非一口氣讀完不可;遇到精彩,愛不釋手,須重讀三遍方才解渴。讀罷,如心靈受洗,與陽光空氣自由對話;如靠近上界,與風雨雷電侃侃而談。頓覺大徹,如夢方醒,一朝受教,終生受益。

我曾聆聽過中國國家語言文化委員會的專家們關於讀書的討論,專家們說,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遠比做幾道奧數題,考幾級劍橋英語重要得多。我們可以不掌握物理化學,可以不掌握英語,但我們不能不讀書。一個只懂數理化,卻不懂我們中國語言文化的人,只能是知識上的矮子、拐子,而一個雖然不懂數理化,卻懂得中國語言文化的人,有可能是知識上的巨人。不要輕看每一本書,堆砌起來就是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連接起來就是巍巍的萬里長城。

我們這裡所說的讀書與功名無關,與金銀無關,與貴賤無關,與窮富無關,與文憑無關。卻與人品有關。擯棄那些「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陳腐觀念,讀書,則會使人明事達理,使人濯污除穢,使人靈魂重鑄,使人品格高尚,從而使人生更加豐滿,更加精彩。兩個朋友在一起,一個愛讀書,一個不讀書,一年之後看不出什麼;三年之後一個變得溫文爾雅,收放得體。一個變得猥瑣粗俗,不能入流;十年之後,兩人再見,一個正正堂堂,瑤林瓊樹。一個落入塵埃,才朽形穢。

說到讀書,我的眼前時常浮現出那些讀書的身影。公元前550年,一個五歲的孩子為背誦母親留的作業,半夜三更在兄長的肚皮上默寫,這個孩子就是孔丘;公元前376年,一個母親一邊織布,一邊督促四歲的孩子讀書。孩子背不下課文,母親一氣之下砸斷織布的機器,這個孩子就是孟珂;公元1716年,一個六歲的孩子站在乾清宮的長廊之下,朗朗背誦着康熙祖訓,這個孩子就是弘曆;公元1818年,一個七歲的孩子直至半夜背不下老師布置的課文,惹得梁上君子大怒,背上幾段憤然離去,這個孩子就是曾國藩。還有懸樑刺股,鑿壁漏光,螢囊映雪,鋪沙識字……

最近微信上還有一組令人淚奔的照片:

杭州的一位拾荒老人,在進入圖書館讀書時,先去洗手,再去看書。圖書館的館長對反對拾荒者進入圖書館的回答是:「我們無權拒絕他們來讀書,但您有權離開,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

夜幕下,瀋陽一名拾荒的流浪漢倚靠在高架橋的橋墩上,藉助着微弱的路燈燈光,翹着雙腿,專注地看着手裡一本厚厚的書;

寒冬里,一位露宿街頭的拾荒者,下身裹着棉被,上身披着棉衣,在昏暗的街燈下面認真地捧着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

城市的一隅,一位穿着舊軍大衣,蜷縮在肯德基玻璃窗外的人,借着裡面溫暖的燈光看着書,他的身邊還放着他的雙拐……

由此,足以驗證書對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無比強大的,它早已超越了尊卑,超越了溫飽,超越了物質。讀書,因此也應該成為人類除生理需求之外的第一需求。

書,會告訴你什麼是道義。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曲,什麼是直。在正義和道德面前,始終堅守禮義廉恥的底線,千萬不能乘人之危,千萬不能忘恩負義,做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

書,會告訴你什麼是氣節。什麼是我們一貫推崇的浩然正氣,陽剛之氣,英武之氣;什麼是我們從來鄙夷的低靡之氣,阿諛之氣,奢華之氣。氣節就是做人的底線,「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正因如此,我們這個民族才會剛直不阿,不為邪惡所征服。

書,會告訴你什麼是擔當。中華民族多次陷於滅族亡國之災。但是,中華民族非但沒有滅亡,反而越來越強大,靠得是什麼?靠得就是中華兒女的擔當。五千年來,我們有屈原、岳武穆、文天祥、辛棄疾、史可法、袁崇煥、有八路軍、有共產黨,在民族存亡的時刻,以「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的使命感,秉承「商彝夏鼎精神,秦松漢柏品格」,力挽狂瀾,挺身而出,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敢於擔當。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充滿了尊嚴的鬥爭史;就是一部充滿了必勝信念的堅韌史。

書與讀書,其中偉大的含義又豈能是我的針孔之見所能概括的,但我必須要說的是,書肯定是點燃的希望,肯定是鑄魂的模範,走近它,你一定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書,一定會將你度向理想的彼岸。 [1]

作者簡介

李雨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天津靜海區作家協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