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中印象袁家村(劉德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中印象袁家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關中印象袁家村》中國當代作家劉德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中印象袁家村

這是第三次踏入袁家村的土地。「袁家村水泥廠」這座昔日代表輝煌成就的標誌性建築,在工程機械作業車下倒塌了,轟轟烈烈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袁家村可以說是張陝西的「老名片」。第一次參觀袁家村是一九七五年前後。當時去「烽火大隊」學習人家「抓革命、促生產」的先進事跡,順便到袁家村看看.那時的袁家村已經邁開擺脫貧窮的步伐。這在今天的袁家村村史館中已有介紹。

第二次到袁家村正值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袁家村走了一條工農攜手,橫向聯合的路子,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富裕起來的袁家村變了。統一規劃的村寨是一排排的二層小樓,洗手間廚房已經成了房屋建設的必須要件。居住條件的改善讓城裡人羨慕,讓村里人幸福。今天人們看到的袁家村正街,就是那時的物證。

再次來到袁家村,感觸最深的不是那一座座漂亮的農家小院,而是幾十年來他們那種永不停頓的腳步。「水泥廠」倒下了,崛起的是環保、生態、綠色的「無煙工業」,鄉村旅遊。

夏日的陽光穿透茂密的樹冠,給帶有喜氣的村寨覆蓋了許多斑斕。漫步在寬敞整齊的街道上,察看着村裡的點滴變化,大家沒有交流,沒有言語,只有仔細地觀看。不經意間已經走到村子的西頭。按照路標指示,出西門向北拐,大約200米便是熱鬧非凡的「關中印象體驗村」。

這條不長的街卻有着濃濃地關中味。街裡面有各種老式作坊,有紡線織布的,磨麵做饃的,還有茶樓,酸奶坊,酒吧,豆腐坊。每個作坊都起了些好聽的名字。屋內的陳設保持關中農家的原有風格。

這裡的人非常淳樸和熱情,也很會做生意。站在外面不僅可以看見各種食物的製作過程,而且還能看見原原本本的製作材料。聞着撲鼻的香味,又能免費品嘗。嘗了、買了;走了、來了。遊人食客絡繹不絕,票子銀子源源不斷。

我可能是遊玩人群中少有的看客。三次拜訪袁家村,相隔近四十年。在「關中客棧」前,找了個座位坐下。剛剛落座,一位老先生操着濃重的"秦腔"和我搭訕起來。這是一位八旬的本村老人,退休返鄉居住。自家也開了農家院。交談中他對我原來供職單位還略知一二,自然就多了一份親近感。老人的嘴中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透着他的知足和快樂。說到房客在他看來,年輕人講衛生,一些上歲數的人不注意小節,痰吐在地板上也不擦,有的還用枕巾擦鼻涕諸如此類。儘管有這些煩人的事,他依然感覺很開心。來的人多了收入自然就多,每天都有房客陪他說話聊天。這也讓他了解了很多外面的事情。東拉西扯我們聊了許多村裡的或他家裡的往事,就像舊友重逢

同行的學生愛武,在我閒聊之際到街上買了不少餄餎、麵皮、攪團之類的地方小吃回來。帶着這些吃的來到一家清靜的農家小院,記得是8號院。主人很熱情,看座、上茶招呼不停。他們不在意食客從外面帶吃的進來。他們很自信,自信他們的美食能捕捉住客人的胃口。涼拌山野菜、水煮老豆腐、土雞蛋、辣子夾饃等特色食品,多好吃到說不上,但卻是正宗的。來這不就是找關中的原汁原味嗎?

太陽漸漸的向西移動,走街串巷的八方遊客仍是絡繹不絕。袁家村村口的施工還在繼續。我們和袁家村告別了。什麼時候還會再來呢,不知道。如果下次再來這裡,我相信一定會有一個驚喜再等待着欣賞它的客人。

[1]

作者簡介

劉德惠,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