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蘭州大學核學院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蘭州大學核學院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蘭州大學核學院(原現代物理系)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原放射化學教研室),籌建於1955年,首任教研室主任為劉有成院士[1](兼任)。

歷史沿革

1958年開始正式招生,是我國最早設立(與北大同時開始)的培養放射化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六十年代初、中期,各校優秀畢業生(北大放化陶祖貽、楊宏秀等)陸續加盟;1965年南開大學放化專業整體搬遷併入我所(南開放化邱陵),這些措施使學科點的教學與科研力量大大增強。1966年文革開始後,學校的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文革期間,現物系在極端困難中仍然堅持教學科研工作,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全面停課,1973年8月恢復教研室。1979年,現物系放化研究室的「用高壓離子排代法從核燃料強放廢水中提取鉬、鋦、鉕、鍶-90」的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82年,現物系放化研究室的方勝強等人研製的F403型計時分部接液器獲國家發明獎。1998年學校將放射化學學科併入化學化工學院;1999年,原「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撤銷行政編制;2005年獲批基金委特殊學科點建設項目;2006年,學校為了發揮重點學科(原子核物理)和特殊學科點(放射化學)的優勢正式成立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2007年本所增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工學類本科專業。2012年,本所吳王鎖教授主講的《走進核科學技術》課程入選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2017年,學院獲批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本所吳王鎖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60多年來,我所從未中斷過放射化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本所畢業的學生奮戰在我國核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最前沿和最艱苦的地方,在上世紀末本領域最困難的時期,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迄今已累計為國家培養了千餘名放射化學、核燃料循環、環境放射化學等相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所畢業生遍及我國主要核科學研究院所和涉核企、事業單位[2],如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院、中科院高能所、近物所、等離子體所、國防科工委所屬有關研究院所、核工業集團公司所屬企事業單位、核電站,以及全國各地的環境檢測、輻射安全管理部門、海關、醫院(核醫學科)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目前正活躍在放射化學及其相關學科領域,其中許多已成長為目前我國核科學與技術學科的中堅力量,為我國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如:傑出畢業生華北電力大學王祥科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杜金洲教授,中輻院戴雄新研究員,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范橋輝研究員等。

師資

蘭州大學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7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3人,多人具有國外工作學習經歷,有經驗且年富力強。

研究團隊近年來主要在放射性核素離子交換分離、萃取分離、放化分析、固液界面上放射性核素吸附富集、光譜分析、模型擬合、理論計算等領域開展研究,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放射化學專業及核化工與燃料循環專業是核學院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的重要方向之一,圍繞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及乏燃料後處理相關的放射化學問題,結合國家需求,近5年來本所相繼開展並完成了「高放廢物處置環境下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解吸及遷移研究」、「乏燃料後處理分析及輻射防護研究」、「典型介質中放射性核素的分析」等科研項目,受到國內外同行的普遍關注,研究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

科研

根據我國在核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國家需求、國內外放射化學的發展趨勢,以及本所的研究基礎及現狀,未來一段時期,本所將重點開展三個方向的研究:(1)關鍵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介質中的吸附和遷移行為;(2)鑭錒系元素分離化學;(3)環境超低水平放射性核素的分析。

近三年,本所在「關鍵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介質中的吸附和遷移行為」方面,先後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膠體存在下U(VI)在北山花崗岩顆粒柱中的運移》,重點項目《Am(III)、Eu(III)與典型環境膠體的相互作用研究》;在「鑭錒系元素分離化學」方面,獲批了面上項目《丁二酰胺基功能性離子液體的合成及其在核燃料循環中的應用》和《電場驅動下氨基化納孔石墨烯膜對鑭系與錒系元素的分離》以及青年項目《用於鑭錒分離的新型BTPhen類萃取劑的合成及輻射化學研究》;在環境超低水平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方面,獲批了面上項目《典型介質中放射性核素Se-79,Sr-90及Tc-99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及青年項目《長壽命放射性核素Tc-99的環境行為及其化學形態分析研究 》。另外,放射化學與核環境研究所還承擔了國防科工局項目、中核集團有關企業的分析及環評項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