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蘭學(Rangaku,らんがく)指的是在江戶時代時,經荷蘭人傳入日本的學術、文化、技術的總稱,字面意思為荷蘭學術(Dutch learning),引申可解釋為西洋學術(簡稱洋學,Western learning)。蘭學是一種透過與出島的荷人交流而由日本人發展而成的學問.蘭學讓日本人在江戶幕府鎖國政策時期(1641-1853年)得以了解西方的科技與醫學等等。
借着蘭學,日本得以學習歐洲在當時科學革命的大致成果,奠下日本早期的科學根基。這也有助於解釋日本自1854年開國後,能夠迅速並能成功地推行近代化的原因[1]。
遣歐少年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指的是1582年(天正十年)日本九州地區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純忠、有馬晴信向羅馬教廷派遣的、以四名少年為中心的使團。
這個使團由耶穌會會員范禮安發起,於1590年(天正18年)回到日本。這個使團的出現讓許多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日本的存在。使團將歐洲的古騰堡印刷機帶回了日本,日本使用印刷機,第一次使用活字印刷術刊行了日本語書籍(被稱為吉利支丹版)。但成果並沒有西儒學派的西書七千部大。
蘭學沿革
蘭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近代科學,它對日本生產力的發展和反封建思想的產生都起過重大作用。約在18世紀中葉,日本、朝鮮的知識界,包括一部分通事(譯員),在長崎出島同荷蘭商人接觸,吸收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將軍德川吉宗出於財政需要,獎勵實學,開洋書(特別是漢譯的)之禁,派入學習荷語及自然科學。結果,幕府醫官野呂元丈(公元1693年—公元1761年)寫成《荷蘭本草和解》12卷(公元1750年);日本實驗醫學先驅者山脅東洋(公元1705年—公元1762年)通過人體解剖,糾正舊說,寫出《髒志》一書(公元1754年)。當他發現解剖結果同荷蘭解剖學書一致時,指出「履實者萬里同符」,論證實踐經驗的必要。幕府儒官青木昆陽(公元1698年—公元1769年)研究荷語,出版了《荷蘭文字略考》。公元1774年青木的弟子西醫前野良澤(公元1723年—公元1803年)和杉田玄白(公元1734年—公元1817年)又據解剖屍體的經驗,譯出荷譯德國《解體(解剖)新書》附圖譜共5卷,引起日本科學史上一大革新。在地理學方面,早在1708年幕臣學者新井白石著《西洋紀聞》,後又寫《采覽異言》,此兩書在否定西方道德、宗教價值的同時,承認其物質文明的優越性,影響以後 日本人的西洋觀很深。西川如見(公元1648年—公元1724年)著《華夷通商考》。公元1812年,伊能忠敬(公元1745年—公元1818年)用測量器費時20年測繪的《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幾接近今 日科學水平。藥學者兼俗文學家平賀源內(公元1728年—公元1779年)游長崎後,努力鑽研科學,實驗種植甘蔗、藥草、製糖,發現石棉,還研究荷蘭的制陶術。平賀以其唯物主義的態度,嘲罵徒事空談、盲目祟華的「腐儒」。在天文學方面,長崎的譯員本木榮之進(本木良永,公元1735年—公元1794年)寫了《天地二球用法》(公元1774年),介紹了哥白尼的地動說。公元1811年,幕府據天文學者高橋景保的建議,在江戶設立洋書翻譯局,使荷語學者仙台藩臣大槻玄澤(公元1757年—公元1827年)等譯出法人諾埃爾。肖梅爾著《日用百科辭書》(荷譯本)。這是明治前最大的翻譯事業。公元1823年,荷商館醫官德國科學家西博爾德(P.F.von Soebold,1796—1866)到長崎市外設診所兼學塾,教授天文、地理、曆法、醫學、培養出高野長英(公元1804年—公元1850年)、小關三英等多數洋學者。公元1838年,備中藩士蘭醫緒方洪庵(公元1810年—公元1863年)遊學長崎,回到大坂行醫,還開設「適適齋」學塾。診療之餘,從事教育、著述。幕末和明治初期許多志士,如大村益次郎、橋本左內、福澤渝吉等都出於他的門下。
蘭學源起
江戶幕府作為禁教政策的一環而採取的禁書制度極其嚴格。所謂禁書,就是只用中文書寫印刷的宣傳基督教教義的書籍。這些書籍禁止傳入,禁止私藏,更不允許貿易。1692 年幕府在長崎奉行之下設書物改役一職,專司調查境外傳來的書籍中是否含有基督教的內容,沒有的方可輸入。在整個江戶時代,禁書的書名並沒有公開,了解此事的僅限於負責檢查書籍的官吏及其他一小部分人。關于禁書的種類,以《御禁書目錄》(現藏於長崎縣立圖書館)記載最值得信賴,寬永禁書有32 種(一說31 種), 1685 年繼《寰有詮》被視為禁書後,又把《帝京景物略》、《西湖志》等15 種列為禁書,其後種類又有所增加。禁書制度的實施,對當時的中日貿易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大量被視為不含「邪教」的書籍(其中不乏漢譯洋書)仍暢通無阻,輸入日本。特別是在德川吉宗解除除基督教書之外的洋書及漢譯洋書的輸入禁令後,許多與西方自然科學有關的洋書和漢譯書籍蜂擁而至,隨之學術研究群體也不斷壯大,從而大大豐富了當時的儒教實學和作為技術學和經驗科學的實學的內涵,為近世實學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禁後先後傳入的書籍有《歷算全書》、《新寫譯本歷算全書》、《西洋新法曆書》、《靈台儀象志》、《圜容較義》、《同文算指》、《職方外記》、《交友論》、《三才發秘》、《堅夸瓜集》、《西湖志》、《天學初函》器物篇的《幾何原本》、《勾股義》等。由於希望文庫中增加一些載有實利性的荷蘭書籍,德川吉宗於1717 年收入的《動物圖說》(荷語版)等。由於知道了西方醫藥書籍的附圖非常精密,名儒醫青木昆陽、侍臣野呂元丈奉將軍之命學習蘭學。至德川吉宗時期徹底地結束了對「形而上」學問的窮追,改為提倡以形和物為基礎的客觀的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把注意力轉向經世濟民上來。實學成為幕府和諸藩殖產興業、加強封建制度的有力手段。以技術學和經驗科學為特色的實學都孕育着實用的、實證的、合理的、批判的性質,因此「蘭學」受到人們的重視。通過蘭學,日本人的視野也漸趨朝向西方,大規模地吸收先進的西方文化,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
蘭學開端
蘭學,17世紀初,繼西葡之後,由荷蘭人傳入,貫穿於日本的整個鎖國時代。18世紀後期,杉田玄白翻譯了《解體新書》之後,才有蘭學之稱。據其回憶錄《蘭學事始》記載,從事這一翻譯的人的把它看作是一種新學問的創立,並把他們的研究稱之為蘭學。蘭學開闢了據原典為主的學問。蘭學在鎖國時期,除了以西方科學為根據,也有日本學者對中國天主教教士所編寫的漢籍展開研究。
所謂蘭學,除了荷蘭系統學術以外,還包括西方天主教學術的西方學術研究的總稱。
洋學,西洋學術的簡稱,前與蘭學相同。正式替代開始於幕府開港,包括了英法等系統的學問。
荷蘭商館限於長崎之外的出島,(國立監獄)監管與荷蘭事務的是荷蘭通詞,通過與荷蘭人接觸,逐漸學習到西方文化,成為蘭學傳入日本的媒介。元祿時代,商人階級力量壯大。日本社會養成一種追求人性享受的奢侈之風,關心教養、關心學問,形成庶民文化風潮此時,日本古學和國學興起。朱子學首次遇到衝擊,古學回到孟子,國學回到《古事記》日本古典,都否定朱子學,極力通過考證,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新井白石(1657-1725),對潛入日本的意大利傳教士西的蒂的審訊,了解了西方。初步了解日本之外的西方世界。1713、1715,先後寫了《采覽異言》《西洋記聞》關於幾大洲的風俗、地理等。肯定了開立而下的西方科學技術應加以吸收。應將其與天主教分開,肯定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價值。一般認為,日本西學開始於新井白石。
蘭學發展
蘭學運動的發展逐漸涉及日本對外開放的政治問題。大部分蘭學生鼓吹更進一步吸收西洋新知識和開放對外貿易,從而提開國力及推行現代化。在此時,蘭學變得更成熟,並大力宣揚西洋各方面的先進知識。1839年,蘭學生受到政府的打壓,釀成「蠻社之獄」事件,這是由於蘭學生們反對幕府在1825年所頌布的「異國船掃蕩令」,向靠岸的外國船〔荷蘭除外〕進行炮擊。而該事件的起因是由於1837年的莫里森號事件(日文:モリソン號事件),當時一艘非武裝的美國商船因靠岸而遭到炮擊。其後該令在1842年撤銷。
在幕末時代(1853年-1867年),日本開國,蘭學步向式微。當時政府派遣許多學生放洋留學,並雇用大量外籍講師赴日向日本人教授新知識和擔任顧問,促使日本成為迅速現代化的國家。
一些人認為蘭學使日本不至於完全與18-19世紀西洋科技進步脫節,令日本得以建立初步的科學基礎。這種開放態度說明了自1854年日本開國後得以迅速現代化的原因。
蘭學內容
蘭學的研究對象涉及眾多方面,但在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的4個研究領域:
1.荷蘭語的學會和語言學的研究
2.醫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
3.測量術、炮術、制鐵等諸技術,
4.西洋史、世界地理、外國情況等人文科學
歷史地位
自《解體新書》問世以來,蘭學興盛幾十年。與南蠻文化不同,南蠻文化主要為傳播福音,夾帶科技;蘭學時期,新教徒帶來的實學——屬於近代理性文化,是歐洲科技革命和人文科學的新成果。蘭學興盛時期,1774-1852,日本人翻譯外文書者147人,譯著500多種,由於蘭學發展,使日本沒有像在西方以外的其他國家大大落後,培養了批判封建意識的萌芽。(歐洲對抗天主教的就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蘭學家開始否定傳統的封建意識形態,通過批判從中國導入的華夷觀念和日本中心說的神學觀念。主張廢除鎖國政策,與外國平等交往,從平等為日本尋找出路,這是近百年蘭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打破了文化鎖國,發展了日本民族吸收外來文化的職責。蘭學家們主要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從而沒有根本上認識近代西學的實質。
蘭學家為鎖國體制下的日本孕育出了近代新風,蘭學發展史是日本近代化前史的重要一頁。
視頻
蘭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日本的「蘭學」到底是個啥,騰訊網,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