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位於懷集副縣城冷坑鎮,由六祖岩、六祖嶺和六祖禪院三部分構成,位於懷集縣冷坑鎮境內。六祖岩是唐代名僧六祖惠能於龍朔年間(662年前後)到懷集避難時曾在此岩洞中棲住10年,故得名。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六祖岩洞,是由3塊天然花崗岩石組成;兩側各有一塊天然花崗岩石作壁。洞高6.7米,寬9.7米,洞口腳下是一片平地,周圍用半天然人工壘成的花崗岩護岩壁。洞口左壁上鐫刻着「六祖岩」3個楷體大字。
中文名 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
著名景點 六祖岩、六祖嶺、六祖禪院
景區簡介
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由六祖岩、六祖嶺和六祖禪院三部分構成,位於懷集縣冷坑鎮境內。六祖岩是唐代名僧六祖惠能於龍朔年間(662年前後)到懷集避難時曾在此岩洞中棲住10年,故得名。六祖岩洞,是由3塊天然花崗岩石組成,上面一塊自西向東伸出3米多,仰望坦蕩如砥,側似一巨獅之首,近觀如一幅遮檐;兩側各有一塊天然花崗岩石作壁。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洞高6.7米,寬9.7米,洞口腳下是一片平地,周圍用半天然人工壘成的花崗岩護岩壁。洞口左壁上鐫刻着「六祖岩」3個楷體大字。洞口左壁有一幅長1.40米、高0.62米的摩岩石刻,是清朝東莞舉人蔣航在光緒三十二年(1006年)出任懷集縣令時,於次年登六祖岩探勝寫下的即興詩句。其中一詩云:「踴壁懸崖叩上宮,慈悲救世釋儒同,如何十載修身地,一任囂塵歷劫紅」。洞內至今還保留有當年的石柱、石凳、石台和石香爐。岩頂有一涓涓雲水,不斷地一滴一滴的滴入石香爐之中,水質清澈,冷如冰霜,更奇者,石香爐之水與爐口始終保持1厘米距離,永不滿溢。岩前種有桃樹,不知是那一個年代種的,年年開花結果,但是結出的桃果都沒有核,不能夠移種到別的地方,當地人稱這些桃樹為「仙桃」。
縣誌記載
據《懷集縣誌》記載:「六祖岩,唐神龍年間,五祖傳衣缽惠能,密囑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潛至上愛嶺石室棲遲[1] 。《傳燈錄》謂其『逢懷則止』。岩其駐錫處也。至今歲旱,鄉民祈雨輒應。」六祖岩山勢不算高,從山腳爬到岩上約30分鐘,山路既不是懸崖峭壁,又不是涉水過坑的山路,而是一步比一步高的羊腸小道。別看其山勢不高,但登上去卻極吃力,有些遊客說,六祖嶺的山路確是鍛煉人的毅力之路,也是學習惠能不怕苦,不怕難創業成功之路。六祖嶺半山腰林木最茂盛的地方,是空氣負離子最好的地方,如果在這裡休息片刻,吸一些負離子對身體特別好,人的精神顯然不同。靠山西面還有一條山溪,溪水是從山頂流下來,似一條連接天的山溪,當地人把這條山溪叫天堂沖。山溪水質十分爽口,據當地人說,此溪水他們常飲,而且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常有人裝水回家,以治皮膚病等。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山溪兩旁林木參天,景色十分美,特別春夏季節,金剛花、金銀花、月季花纏在樹上,一條山溪的香花味特別濃,還可欣賞山沖的雲煙,得到一個美的感受。爬到山頂便是六祖岩,也就是惠能隱居棲身之處,岩由三塊巨型天然的花崗石組成,上面一塊自西向東伸突三米多,形成一個大飄檐,遠看似一隻石龜。石室岩壁上刻有「六祖岩」三個大字,是惠能下山走出後,周圍的獵民為了紀念六祖惠能禪師而刻的,至今保存完好。
旅遊意義
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洞內有石凳、石桌,還有一個香爐保存較完好。岩外還有惠能當年用的椿米坎。岩左壁有一幅長140厘米,高62厘米的摩岩石刻,是清光緒33年出任懷集縣令蔣航為參謁六祖惠能而題的詩。遊人在岩室平台向遠眺,那風光景色更美、更獨特,遠遠的河流似在大地飄忽的玉帶,村寨的房屋似棋盤中的棋子,田野各樣作物猶如彩色的地毯。尤其是夜晚,萬家燈光似天上的星星。夕陽西下時分看六祖嶺,整座山似坐着慈祥的大佛,而山背的陽光,似佛光一樣神奇。近年來,不少名人、專家、道家、佛家和海內外知名人士到六祖岩、禪院考察,都為六祖岩和六祖禪院題字作詩。
視頻
六祖故里,禪宗聖地,與山水為伴,體驗有溫度的禪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