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月六,以有情人的名義——彝族「情人節」的走(帕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月六,以有情人的名義——彝族「情人節」的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六月六,以有情人的名義——彝族「情人節」的走中國當代作家帕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六月六,以有情人的名義——彝族「情人節」的走

一個現代的「梁祝」版愛情故事,足以讓我陡生打造一個「東方情人節「的想法。我相信,不管時間再久,世事多麼變幻無常,這個故事都能讓每個人為之動容。

這是一個我不得不反覆講的故事,那年我還在《楚雄日報·周末》當主編,《都市時報》記者周曉輝拿來一篇稿子,講的是一對年輕戀人,未婚妻意外中毒身亡,未婚夫在太平間舉行特殊婚禮兩月後趕到愛人墳前服毒自盡的事情。看過稿子後,我二話沒說就決定發表。但心裡還是有些顧慮,儘管他們的愛到了不懼生死,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但結果是消極的,會給人蒙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記得當年發表該文時候是一個整版,事情經過大致這樣——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龍街鄉石關村是一個彝族聚居村,一年前,距村民飛勝和苗正芹夫婦家房頭不足百米的一塊山地中,新添了一座嶄新的雙合墳,左側埋葬着其剛滿18歲的女兒飛瓊芬的骨灰,右側長眠着尚未過門的女婿易上潮。

2006年5月17日下午,當記者了解到易上潮和飛瓊芬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後,立即沿着崎嶇的山路趕到石關村。提起往事,飛勝和苗正芹夫婦倆止不住淚如雨下:「原定讓他們在2005年2月16日結婚,因小易的父母要兒子將未來的兒媳帶回湖南給他們看一眼,兩人於2004年國慶節長假回到了湖南。我們都忙着為他們準備婚事,根本想不到會出事……」說到這裡,苗正芹已是泣不成聲。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2004年12月16日,從未出過遠門的飛勝夫婦突然接到易上潮由湖南長沙打來的電話說:飛瓊芬因一氧化碳中毒死在長沙縣醫院,所有人頓時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當晚,飛勝夫婦倆和另外三名親友火速趕往昆明,於17日中午抵達長沙。在醫院,他們終於見到飛瓊芬的遺體旁淚眼朦朧、神情恍惚的易上潮。

飛瓊芬遺體火化的那一天,易上潮淚眼婆娑地拎出一隻包袱,取出事先買好的白色婚紗給她穿上,又為她戴上一隻鉑金戒指和一串黃金項鍊,隨後他自己也穿了一身嶄新的新郎禮服,然後對所有在場的人宣稱:「小飛和我的婚期還沒有到她就走了,她死了也是我的新娘,今天我決定就在這裡與她結婚。」接着,深情地抱起飛瓊芬與她熱吻。當易上潮的右手像以往一樣撫摸飛瓊芬的左手時,他的手竟然被飛瓊芬早已僵化的手指牢牢地「抓」住不放。飛瓊芬的指甲深深地扎入了小易的右手虎口,手被刺得生痛的小易依稀感覺到已經化過妝的小飛眼角多了一滴淚珠,他當即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小飛,你還活着,小飛你掐我了,你流淚了,你還活着嗎?你趕快醒來吧……」可任憑他怎麼呼喚,小飛卻再也沒有睜開眼睛。

幾十分鐘後,易上潮美麗的「新娘」在一陣青煙中裊裊升空化成一堆白色的粉塵。

1980年8月15日,易上潮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002年5月,小易幾經輾轉跟隨師傅來到昆明打工。2002年5月,初中畢業的飛瓊芬剛滿16歲就到昆明市一家飯店打工。說來也巧,她所在的飯店福滿樓距離小易所在的飯店還不到50米。

小易的同事小宋是個熱心好學的小廚師,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福滿樓飯店,向那裡的湖南廚師討教廚藝。在這個過程中,小宋認識了清秀可人、溫柔大方的飛瓊芬,心裡暗暗地喜歡上了她。

同年6月,小易的師傅李林在昆明關上新開了一家飯店,並決定公開招聘員工。小宋立即找到飛瓊芬,將她「挖」了過來。然而,飛瓊芬竟然一絲也沒有察覺到小宋對她的心意。做事蹋實、極具責任心的小易卻引起了飛瓊芬的注意。相同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態度,使飛瓊芬和易上潮很快成為戀人,並深深墜入了愛河。

2004年12月21日,飛瓊芬的父母處理完女兒的後事決定返回雲南,易上潮買好了火車票要護送「愛人」魂歸故里。飛勝一家經再三考慮,斷然拒絕了小易同回雲南的要求。

然而,2005年2月22日下午5時,易上潮如同兩年前來找飛瓊芬一樣,再次突然出現在飛家的大門口。

站在愛人的墳前,易上潮哭着用手機給遠方一位好朋友打電話:「小飛離開我的這兩個月,我始終覺得小飛真的沒有死。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我閉上眼睛,小飛就會穿着潔白的婚紗笑盈盈地站在我的面前。她笑着對我說:『小易,穿上婚禮服,我們結婚吧!小易,你真帥,我愛你一輩子,小易,我愛你一輩子!』為了回報她給我的愛,我決定再過兩天就在這裡和小飛完成我倆的誓言……

2005年2月25日下午6時,飛勝夫婦洗好菜後找易上潮炒菜時,卻突然發現易上潮不見了。飛瓊芬細心的妹妹在房前屋後找不到姐夫後,立即向小飛的墳前跑去。結果發現「姐夫」真的在姐姐的墳前,走近一看才發現他單膝着地,上身趴在姐姐的墳上,一隻手緊緊地攥住一個筆記本,另一隻手緊緊抓住一撮剛從墳土中冒出嫩牙的小草。飛瓊芬的妹妹心想:痴情的「姐夫」一定是傷心欲絕後,哭昏過去了。她一邊大聲叫着:「姐夫!姐夫!你快醒醒!」一邊上前攙扶他,當她將「姐夫」半轉過身來才聞到了一股強烈的刺鼻氣味,只見「姐夫」口吐白沫,已經再也不能回應她的呼叫了。

易上潮死後,飛勝夫婦徵得易上潮父母的同意,按照小易生前留下的遺囑,讓死者穿着小飛生前送他的婚禮服、胸前掛着心形玉佩與飛瓊芬一起合葬,讓這對悲情鴛鴦長眠地下,成為了永恆的伴侶。

人們渴望真愛,渴望永恆的愛情。而且愛情沒有國界,不分地域,不論種族和民族。因此人們給予了飛瓊芬和易上潮更多的是肯定和讚美。

李斯心寫《合歡詠》不知其費盡心血,他先後兩次來楚雄,與我一道商量在上海打造一台音樂劇,然後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再然後打造出「東方情人節」,可惜的是我,有道是手長衣袖短,呈給高層的報告最終石沉大海。但李斯心對藝術的堅持和對這樣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深信不疑,以他之力寫出了愛情長歌《合歡詠》,全詩引用,以示我真切的感佩。

引子.合唱

世有痴男和倩女

不戀凡塵戀知己

網絡一時傳廣域

聞者無不動心曲

歌曰:

零二年,滇中西

長沙小伙彝族女

易上潮,做廚藝

瓊芬善良又美麗

番柿紅,菜花綠

平凡勞動也珍惜

顧客前,店堂間

往來同事已在意

湖南伢子血性剛

鬧市擒賊正氣張

這廂好感生憐愛

那方有心還熱腸

人有艷時花有期

桃嫣當春含欲滴

清純處子水芙蓉

天生媚娘雪仙姬

街邊走,樣親昵

出雙入對惹人嫉

不羨富貴不榮虛

幸福只緣我愛伊

三月春城撲柳絮

嬌嗔呵護總不離

秋仲探親返彝州

從此鴻雁無消息

十月底,尋千里

顛沛苦問繞山地

驚相擁,淚淋漓

聲聲輕喚好想你

忙裡外,人勤快

溫和恭敬似親仔

飛家二老看明理

縱是鐵石也轉意

馬纓花開遍山野

燦若紅霞映天碧

粉簇新團人依依

易飛相戀似膠漆

攜手歸來明湖畔

郎情妹姣意更粲

痛足慢揉呼要背

新履平跟好相伴

日月梭急雲水長

夜來忽夢到湘江

惜別愛侶還家去

美好時節念爺娘

爺娘兄長居郊縣

零四打工在市建

勞累一天臥工棚

婉照燈前端之遍

楚雄先生能占卜

妄測鴛鴦命相忤

瓊芬忍發絕情書

輾轉徹夜神無主

千里傳音訴初衷

情路如鐵信如磐

命里我心天可鑑

精誠感召戀人還

見女爺娘喜氣揚

開罷東戶開西廂

兩處收拾皆停當

一朝只待花燭房

十九姑娘上工廠

自戒零食置婚床

玉墜冰心寄芳心

西服新郎送我郎

郎出短工留言秘

愛人禮物最甜蜜

期期盼盼到三日

心跳怦然開仔細

禁不住,心歡喜

手捧長裙照鏡里

待沐浴,好更衣

新娘婚紗多想披

生火盆,中毒氣

禍事由來皆大意

小易啊,你在哪

玉臂綿綿竟無力

芙蓉花瓣落幽淵

香魂一念空百年

今生緣合不忍去

怎奈迢迢離恨天

忽感不祥歸風疾

歸來嬌娘已不起

千呼萬喚無重來

悲莫悲兮絕新侶

卿何薄命我失福

涕淚無韁傷自語

大喜元月將將即

我怎麼能沒有你

花容慘澹映紅妝

曼紗清涼似雪霜

靈堂之上行婚禮

十里傳奇撼八鄉

小飛小飛對不起

易哥悔恨害了你

金戒銀飾空好物

可憐如今到佳期

執手不放感陰陽

新娘素瞼淚珠滴

聲厥哀告她活着

至此眾人皆掩泣

天未佑,人自期

元宵忽訪大坪地

殷殷把酒對雙岳

孺子偎依同三夜

塋上幾叢新草衰

碑前一縷殘香冷

思卿之念念成灰

心痛襲來不欲生

昨夜明眸動月光

婚衣相抱俏如往

夢回淒楚負歡顏

隱隱牽痕灼手上

佩裝無染會有期

恕兒不孝決去意

春華從此不趨老

停筆遺書淚落衣

青瓶翻,玉山虛

瓊芬慢走我來矣

斑鳩鳥,驚飛去

急往彝家告消息

馬纓花樹搖紅波

奈何世上傷情多

姐夫啊,叫小易

妹妹呼來已無計

不求同年同日生

但願同年同月去

今生永失偕白首

來世定當成夫妻

正月十七彤彤天

峰嵐低徊默無喧

彩雲之南雲垂憐

誰家痴子赴黃泉

聞說世象欲橫流

人間真愛漸於休

卻有情深深如許

以生殉之曾幾有

楚傳奇鳥雌雄飛

雌死雄留銜草秸

孤鳴欲絕繞三日

不食不舞亡啼血

攘攘紅塵山外天

湖南兒郎葬雲南

我最浪漫的心愿

長夜伴你共長眠

江流石駐愛無雙

浮利庸生枉自忙

昆明池邊酒歌斷

合歡樹下日月長

尾聲.合唱

古有梁祝雙彩翼

今有易飛長相依

此情直可感天地

侵骨之殤人神泣

瓊芬飛,上潮已

傳誦世間至愛侶

生不離,死無棄

千年一緣永相續

在寫出《合歡詠》後,李斯心並不善罷甘休,又以「相信愛情·雲南「現代梁祝」十周年藝術紀念」,發布《合歡詠》長歌敘事詩朗誦和《絕愛情歌》歌曲的鋼琴和小提琴演奏。其號稱「2015詩歌音樂實現」,我當祝賀,但又感到慚愧。

這個李斯心何許人也?

這位上海所多多音樂數據中心的掌門人,在網上,看到更多的不是他的簡介和吹噓他的泡沫文章,而是電子音樂教育的諸多論文,對國際先鋒音樂研究有所建樹和長期致力於電子音樂發展的專家。

東方情人節這是我們想要的更世界化更開放性,具有普世認知價值的「情人節」。但我們完全忽視了楚雄彝族早就有了「情人節」,而且歷史可以追朔到2000多年前。

農曆六月初六,祿豐縣廣通鎮及周邊地區數千名彝族群眾身着節日盛裝,聚集几子灣村委會小青山,載歌載舞,歡度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六月六」彝族情人節。

據了解,歷史悠久的「六月六,曬紅祿、有福祿」彝族民間傳統在廣通彝族地區已流傳兩千多年,傳承至今。該節慶活動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楚雄彝族傳承千年的婚戀、交友、擇偶、祭祀等習俗,成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情人節」。為大力挖掘、包裝、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打造民族節慶品牌,建設「文化強鎮」,從2005年開始,祿豐縣廣通鎮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幾屆彝族情人節。通過多年的打造、包裝和宣傳,許多外省、外專州的遊客也紛紛慕名來參加節日活動,感受和體驗廣通原生態的彝族情人節。據不完全統計,節日當天前來參加活動的遊客達一兩萬人之多。

我多次錯過了廣通的情人節,但我的同事們有眼福,而且不僅一次親臨現場,去聆聽、去感受、去分享。一起寫作的龍川,人就是祿豐人,而且在廣通中學教書多年,老婆現在都還在廣通文化站工作。他筆下的情人節說成是「 一個追夢的節日」,我信——

彝族節日「六月六」在我的記憶里是抹不掉的。

每逢農曆六月初六,牟定江波,祿豐廣通、妥安等地十里八鄉的彝家人都要到山神樹前殺羊、殺雞祭祀,保佑平安;到田邊地頭祭拜,祈求五穀豐收;搬出所有的衣物晾曬,渴盼家有福祿相伴。「六月六」這個傳統的節日傳承了「妙齡處子破瓜之年、閨中紅綠成熟艷麗」的歷史淵源,彝族男女青年在大紅大綠的場景中成就了終身情結。在多年的民間自發組織的趕節過程中,「六月六」漸漸演變為彝族青年鍾愛的節日。因此,現在的「六月六」被人們定義為「情人節」,而且越辦越熱鬧。

廣通彝族情人節舉辦地小青山,是許多農村青年追夢的地方。小青山座落在祿豐縣廣通鎮几子灣村委會公路旁,不大的一座小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平日,松濤聲和山鳥的鳴叫聲把這裡寂寥成別樣的美麗,走進這裡,你會感到這是大自然賜給當地村民的一處世外桃源。可是,遇到「六月六」彝族情人節,這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山卻人山人海,會讓人領略到窒息的歡騰。

本來,「六月六」是一個彝族青年男女聚會的「節日」,過去趕會的地點在祿豐縣廣通、妥安和牟定縣江坡三個鄉鎮交界處的柜子山。近年來,為了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傳承好,廣通鎮黨委、政府將這一民間節日作了改良,由政府出面主辦,起名為「彝族情人節」,使這一民間節日無論從規模、檔次和經濟、文化價值等都得到了較大提升,成為了當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節日。

柜子山趕「六月六」的現場是一塊座落在半山腰的開闊地,家鄉人稱為「荒地」。在相對平緩的山坡上,這塊綠草覆蓋的「荒地」顯得開闊而平坦,周圍被良莠不齊的松樹林環繞,風景優美,是一塊天然的「運動場」。春天,這塊開闊地上,和煦的暖風會催生出一片片嫩嫩的、誘人的蕨菜。可惜,那時的山珍野菜不值錢,這些蕨菜除了少數被附近的村民採回家食用外,更多的是被牛羊踐踏和任憑生長枯死。這塊開闊地雖好,可飲水卻成了問題,到這裡擺「羊肉湯鍋」的彝族村民,需要用騾馬從很遠的地方馱水到這裡,因此飲用水成了這裡的「稀缺商品」。將「六月六」搬到小青山,也許就是由於這裡「條件限制」所致。

過去,趕「六月六」的人絕大部分是年輕人,上點年紀的人去「六月六」更多的是到那裡擺羊肉湯鍋、做小生意。通俗地講,「六月六」是年輕人交友談情的地方。於是,有文化的人冠以現代點的名稱叫「彝族情人節」,並被政府採納,成為「官辦」節日。這樣的提法名副其實。

和別的年輕人不一樣,我第一次到「六月六」趕節,是和父母一起去的,那時我剛好高中畢業。父親是附近林業管護隊的隊長,因此我和他們一起到「六月六」只是看「稀奇」,和交友壓根兒不沾邊。

那時的我對於「跌腳」之類的彝族活動不感興趣,總膚淺地認為自己是「有知識」的人,對此不屑一顧。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才感覺到,作為彝族的我,對於本民族的東西知之甚少是一種缺憾,特別是對一些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我們這一帶的彝族年輕人中,已經逐漸失傳。在「六月六」,漫山遍野「宗宗」的弦子聲和高亢的跌腳聲,是整個節日的主旋律。在信息相對落後的年代,這種娛樂方式自然吸引了較多的農村青年,也成為了他們溝通交友的極好方式。聽現在的年輕人彈弦子,父親總是不屑一顧。他常常惋惜地對我說:「現在的人彈弦子,總是一個音調,就像敲羊屁鼓。」我們老家的人總是把「羊皮鼓」說成「羊屁鼓」。

弦子」的學名叫「月琴。說起彈弦子,父親可以說是行家裡手。小時候,每當父親彈起《草皮調》,總是聽得我如痴如醉。可惜的是,由於家境不是太好,加之當時文化市場不是那麼繁榮,父親的弦子又破又舊。閒暇之餘總愛彈上幾調的父親,經常對他的弦子修修補補,補補彈彈。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有一把上好的弦子,父親可以充當民間弦子演奏家。在老家,父親彈弦子、對山歌是出了名的,附近幾乎找不到敵手。然而,母親和我卻不認可,總認為這是丟人的事。直至大學畢業,我才明白,像父親這樣的人,就是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

在「六月六「,彈弦子、跌腳是主要內容,其次,就是姑娘、小伙們花花綠綠的衣着在暗中較勁。對於整天勞作的彝族人來說,平日沒有城裡人的浪漫,「六月六」,正是青年男女展示自我的極好機會。在我看來,「六月六」這樣的「情人節」遠比舶來的「情人節」更有韻味。在那裡,有情人不用高價買玫瑰來取得對方的歡心,漫山遍野的野花有大家送不完的禮物,曠野山林、綠草藍天有讓人享不盡的情調。跳累了、玩累了,花幾元錢,買碗湯羊肉,爽口又愜意……到大自然里過情人節,本身就寓意非凡!

其實,現在的「六月六」已經不局限於彝族的節日了。祿豐縣廣通鎮組織的「彝族情人節」,至今已經是第六屆了。這個傳統的節日,由於有了政府的主導,使更多的公眾參與了進來,已經融入了更多的活動內容。文藝表演、畢摩祭祀活動、賽裝、情歌對唱、老人舞表演、爬油杆比賽、公雞啄架、抹花臉、跳腳狂歡等眾多的內容,融入了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成了傳承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將「六月六」的辦節地點移到几子灣村委會的小青山,我的理解是為了給參加節日的人帶來方便,因為這裡交通便利,又保存了「六月六」的山野風貌。

去年的「六月六」算是最熱鬧的一次,由於天氣晴朗,當天,小青山附近的公路一度出現大城市裡才能看到的交通阻塞奇觀,當地交警忙得不亦樂乎。到「六月六」趕節的人絡繹不絕,「羊肉湯鍋」的生意簡直「火」到了極點。一年一度,為了這個心動的節日,許多外地人也自駕車到這裡湊熱鬧。「六月六」就像一根紅線,牽動了無數有情人驛動的心。

「六月六」,是一個追夢的節日,多數人都這樣認為,牟定的寫作者何剛曾經發表文章,文章里也是這樣描寫的——

江坡「六月六」就是牟定江坡地區青年男女的一次盛大聚會。一開初,趕會的地點在柜子山。他們穿着鮮艷的服裝,帶着肉食蔬菜瓜果零食,雨傘塑料布,通宵達旦在山上狂歡,即便颳風下雨也絲毫不影響熱情。一代代傳承,坦誠率真,超越金錢和物質,徵得雙方父母同意,有的青年男女聚會一次就成就一段姻緣。

江坡「六月六」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柜子山是森林茂密,野獸出沒的地方,山下的村子也不種五穀雜糧,僅靠砍柴燒炭換米糧為生,生活貧苦。柜子山頂,有一塊平坦的草地,由於陽光充足,風景優美,是一個僻靜地方,人們一般很少到山頂來,草地就成了仙女翻曬衣服的地方。有一年六用初六,一位仙女來晾曬衣服,收衣欲回,卻見一青年樵夫穿着破衣爛裳,露着肚腹睡在松樹下。仙女尋思:百姓窮苦,日日砍柴,樹木砍光之時,風沙揚塵怎能曬衣。遂動惻隱之心,就取出三顆蕎子,放在樵夫手中。樵夫醒來,看到手中的三顆蕎子,回想夢中情景,知道這是仙家指點的生路。樵夫把蕎子拿回家種植,喜獲豐收。次年把蕎子分發給村里百姓,解決了生計。仙女又下令野獸全部離開柜子山。從此,柜子山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為了感謝仙女,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當地群眾都聚集到柜子山山頂,載舞歡歌。

從傳說可以看出,江坡「六月六」同時具有中原文化「洗曬節」和本土民族「說日子」的文化元素,應該起源於明朝從江浙一帶遷徙大量漢族進入雲南以後。

為了使昔日的傳說更添新彩,讓當地的彝族群眾更加富裕,江坡鎮黨委、政府順勢而上,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於1991年開始規劃,1992年興建,經過8年的艱苦努力,2000年8月在鎮政府所在地建成了一條長310米、寬24米的新大街,每周三還有固定的趕集日。從2001年起,江坡鎮黨委、政府就決定把六月六日這一傳統節日舉辦地從柜子山移了江坡集鎮,除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外,還進行大型的物資交流。

江坡集鎮交通、信息比較方便,衛生院、文化站、學校、商店、茶館、食宿店一應俱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只見大街上人頭攢動,穿着各種鮮艷民族服裝的男女老少把整個大街塞得水泄不通。新搭建的貨棚、攤點目不暇接,琳琅滿目的貨物應有盡有,南腔北調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無論是買的還是賣的,討價還價,各有招數,各得其所。沿街的小吃店更是個個座無虛席,滿足了購物慾的青年男女都擠到了小吃店裡喝上幾盅家鄉的老白乾,品上幾杯化佛茶,敘上幾通久別的舊情,既為彝山帶來了繁榮,也為這傳說中的六月六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隨着夕陽的西沉,小集鎮上又呈現出了另外一番迷人的景象,那些吃飽了、喝足了、看花了眼的青年男女們手拉手,腳跟腳,圍成一圈又一圈,只聽月弦箏箏,歌聲陣陣,悠揚的音樂,歡快的彝族左腳舞把整個節日推向了高潮。則耳細聽,那歡迎客人的彝歌,樸實真誠:「彝家那個小米酒,越喝越爽口。客人呀你請喝,不喝你莫走呀!客人呀你請喝,不喝你莫走——」。「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呢咯,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給小妹白等着——」。看着、聽着,稍不留神,你就會被並不熟悉的彝家阿老表、阿表妹拉入圈內一同跺起左腳舞。人們盡情的的發揮,盡情的歌唱,整個集鎮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情的海洋。那熱鬧的場面,那悅耳動聽的弦聲、歌聲和那優美的舞姿會讓你陶醉。那「走是要走囉,舍是捨不得,跳不夠玩不夠,舍是捨不得走——」的歌聲迴蕩在山谷,讓你久久不能忘懷

今年我們去的時候,一路上,走着趕會群眾,打着傘的,背着背籃的,牽着小孩的,不時也能見到穿着彝族服裝,胸前挎着弦子的老表和走在後邊同樣盛裝的表嫂。我們趕到的時候,鎮政府大院早已經人聲鼎沸,迎着辦公樓搭建的簡易戲台被圍城半圓,更多的人躲在樹蔭下,攀着樹,蹲或坐在花台邊上,牆角下。接連多天沒有下雨,天氣酷暑悶熱,但觀眾熱情不減,一曲小調、一出方言小戲,各村文藝隊自編自演的節目不斷贏得如潮掌聲。大街上更是喧鬧,抓彩票的中了獎,響起一串鞭炮,賣出一窩豬仔,幾個老漢高聲吆喝着走進羊湯鍋鋪子,一個父親領着一個小姑娘坐在道具孔雀旁邊照相,快門咔嚓響起,小姑娘嚇得聳起肩閉上眼睛,師傅說,不怕,不怕,小姑娘,笑着,笑着,好……平民百姓的幸福不需要彩排靜悄悄上演。

「『六月六』的酒要喝滿,『六月六』的酒要喝夠,『六月六』喝酒六六大順。來了,資擺叨(乾杯)!」離開之時,沉浸在酒歌的熱烈里,腦熱心跳地擁着夜色,我聽見街頭空地的錚錚弦聲,也仿佛看見高亢飄揚的彝家調子刺破驕傲的夜空。

彝族的「六月六」情人節正如何剛所說和中原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我也持同樣的觀點。

農曆六月初六,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名稱最多的日子。雖然同一天過節,但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古海州人過六月六的民俗十分質樸、內涵深厚,值得追憶。當代青年人多數不重視,甚至不懂這一古老節日。而老年人不同,他們過了「端午節」,就會不斷提醒晚輩不要忘了「六月六,吃炒麵」、「六月六,曬衣物」。

「六月六」又稱「六月節」、「分龍節」、「曬寶節」、「曬經節」、「姑姑節」、「天貺節」、「姑娘節」、「吃新節」、「祝生節」、「洗澡節」,苗族「趕歌節」、瑤族「半年節」、藏族「響浪節」、滿族「蟲王節」、土家族「花兒節」等,不同的節名有不同的傳說、不同的風俗。

我們連雲港古代「六月六」節就有許多版本。一曰是紀念大禹生日,不忘他的治水成就。傳說4000多年前的堯舜禹時期,大禹出生於東夷羽山(今東海縣羽山),生日是六月初六。禹的父親鯀是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勵精圖治的治水首領,他缺少深思熟慮把大批銅鼎祭器收集熔煉、打造治水工具,違背了民俗傳統,「觸犯天條」,引起怨聲載道、社會動盪不安;他又缺乏成熟經驗,在江河上游用「壅堵法」治水失敗。舜帝在「眾怒難違」情況下,把鯀流放到洪澇災害嚴重的蠻荒之地東夷(今東海縣羽山),後被殛,留下唯一兒子禹。大禹21歲時被舜授司空之職,負責治水、墾田。禹對洪水、海潮給東夷人民造成的災難感同身受,少年時就注意總結父親治水教訓、探討治洪辦法,新婚第四天他率領治水大軍開赴洪澇第一線。他櫛風沐雨,足跡踏遍九州,翻山越嶺,勘察山川水勢,循規蹈矩,規劃引洪治水圖冊。他採用「疏導法」引洪入海,築海堤擋海潮倒灌,歷經十三年「率布土以定九州」,含辛茹苦「三過家門而不入」,使東夷廣袤大地的黃、淮、沂、泗、沭洪水順利通過南、中、北雲台山之間的海峽注入東海(即今黃海)。東夷五州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大片灘涂被改造成良田,使百姓安居樂業。古海州人民不忘大禹造福一方的功績,於北齊武成六年(575),在中雲台山東端的雩(禹)門下的山坡上建「雲門寺(禹王廟)」,正殿雕塑禹王像,民間尊大禹為「天神」、「雨王」、「聖君」。每年六月六,海贛沭灌及魯南、蘇南群眾紛至沓來該地拜佛進香,每遇旱澇災害,官紳百姓紛紛到「雩門」和「禹王廟」舉行祭祀「求雨」活動,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海屬地區群眾「六月六,早上吃炒麵,中午吃單餅(麵粉做的直徑15公分左右的薄餅)」相沿成俗。據說炒麵、單餅是大禹治水大軍日常飯食。雲門寺僧人齋飯多為該兩種食品,廟會期間雲門寺亦以此招待南來北往的訪問僧和香客。根據文獻記載,六月六「祭禹」、「求雨」和「炒炒麵」、「吃單餅(群眾俗稱『小薄脆』)」民俗唯海屬地區最流行。「和炒麵、吃小薄脆」風俗延續了幾千年,至今仍然傳承着。每到六月六,海贛沭灌地區家家炒新麥、磨炒麵熱火朝天,炒麵香味瀰漫四鄉八鎮上空。

雲台山地區古稱六月六叫「分龍節」,此也與大禹治理東夷水患有關。《周禮·司巫》:「若大旱,則帥巫而舞雩」,「雩」的涵義是祭祀求雨,當時祈雨方式——雩舞(儺舞)。《論語·先進》:「風乎舞雩」。《左傳》云:「龍見而雨,建已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遠為百穀祈膏雨」。中雲台山東段五嶺逶迤如游龍,故稱「五行山」、「龍山」,龍山東頭的推磨頂與棲雲頂之間的山口叫「雩門」(現古題刻保存完好),是跳雩舞、祭天求雨之處,傳說這裡也是大禹治水指揮處。儺舞這一古老民俗盛行於湘粵閩贛地區,但按《周禮》、《論語》記載的「雩舞」推算,它的發源地應該在東夷,更具體說,應該在中雲台山的「雩(禹)門」(今開發區雲門寺村)。千百年來,地方群眾都說,每當「雩門」雲霧搭橋必定天降甘霖。

六月六「姑姑節」、「姑娘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傳說晉國國卿孤偃曾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孤偃出京到災區放糧,女婿想乘岳父六月六過生日時,為父親報仇。孤女知道後,於六月初五夜趕回家報信,讓父親有所準備。孤偃放糧回家,深知自己過錯,悔恨不已。他不僅不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毛病,希望女兒女婿和好如初。事後,孤偃兢兢業業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而且每年六月六都把女兒女婿接回家團聚。此美談傳到民間,民諺「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回娘家」逐步形成了「姑姑節」、「姑娘節」風俗。此風海贛沭灌地區也很流行。到了六月六,夏收夏種大忙剛過,老人把姑娘接回家「消夏」休息,體現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記得小時候,每逢六月六我會按照父母要求,黎明時就一奔一跳去幾里外的姐姐家,背着外甥往回趕,姐姐也會提着豐盛果實來家孝敬老人。這一其樂融融的風景線,過去五、六十年了,仍那麼溫馨難忘。

古代六月六又稱「天貺(賜贈的意思)節」,起源於宋代,宋真宗趙恆是一個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聲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並要群臣百姓相信,他在泰山腳下的岱廟旁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天貺殿」。隨着時間的推移,「天貺節」逐步失去了固有涵義,人們在這一天祭「天神」、拜「土地」、曬「經書」,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六月六,曬紅綠(曬衣物)」、「六月六,曬龍袍」、「六月六,曬經書」風俗在全國盛行,經久不衰。各地度過「清明時節雨紛紛」、「五月十三水門開」的「黃梅季節」,迎來了「六月六」開始的炎熱夏季。古老的先民,知道陽光曝曬可以滅菌、殺蟲、肅毒、去霉、防蛀。古籍記載,六月六,是皇宮帝後曬龍袍的日子。財主大戶在這一天把收藏的人參、鹿茸、珠寶、綢緞細軟拿出來晾曬,並以此顯財鬥富,稱亮寶、曬寶。平民百姓在這天都會把箱籠中的衣物被褥、書籍等放到太陽下照曬,「六月六太陽毒,殺蟲去霉又防蛀」。連雲港是《西遊記》故鄉,在雲台山有幾處「曬經石」、「曬經台」古蹟,傳說唐僧從西天取回的真經被海水潮濕,攤在崖石上照曬。全國各地寺院把六月六稱為「曬經節」,文人雅士稱這天是「曬書節」。

六月六的食俗也十分豐富多彩,但吃什麼,各地都不盡相同。徐州人「六月六,吃伏羊」、「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海州人「六月六,吃炒麵,啃單餅,曬面醬」;山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子羊肉湯」;泰安「六月六吃麵條,六六大順樂逍遙「;江南「六月六,吃粽子,吃月餅、吃餛飩」;山西「六月六,吃糕屑」;陝甘地區「六月六,曬得雞蛋熟」;少數民族地區這天的食俗更為五彩繽紛。

六月六是個很獨特的日子,它不像春節那樣家喻戶曉,也不像清明節、端午節那樣海納百川,但這個節日厚重的民俗風情、紀念意義、科技含量,比其他傳統節日有過之無不及。連雲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六月六這一特殊節日裡有充分展示。

「六月六」是民間傳統節日,各地的「六月六」各有不同,稱呼也不同,有多種稱呼和風俗:洗曬節、洗象日、晾經節、蟲王節、回娘家節、天貺節、半年節、禾苗節等。在有的地方的「六月六」奇特而有趣:首先,分別在每一個生雞蛋上寫上每一個家人的名字;其次,讓家人把寫着自己名字的雞蛋哈上一口氣;接着,把寫有所有家人名字的生雞蛋都裝到盛着米的碗裡;然後,就小心謹慎甚至恭敬慎重地把它們連着碗一起抬到庭院裡曬。要知道,那寫着名字和哈了氣的生雞蛋,就是記性和運氣!晚上,用水煮熟了所有寫着名字的雞蛋,再按雞蛋上寫的名字把雞蛋分發到每個家人的手中。你若拿着寫着名字的雞蛋,小心翼翼地剝開,你就有可能切身體會到如下兩種情況及其頗有意思的說法:倘若見到光亮的蛋白和蛋黃,則下半年的運氣會更好;反之,則下半年的運氣就要差點。

「六月六」的來歷,卻有一段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趙彥的人,每天靠上山打柴為生,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雖然很辛苦,但是也算衣食無憂。

在他十八歲的那一年,突然有一天,他病得非常厲害,找了很多有名的郎中看都治不好。在失望之餘,趙彥專門找到了當地一位遠近聞名的算命先生為他卜問生死。算命先生告訴他,他的壽命只有一十八歲。也就是說,那一年剛好十八歲的他,病不但治不好,而且不久將離開人世。趙彥聽了非常傷心——他傷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治不好,而是如果自己果真離開了人世,風燭殘年的母親誰來贍養?

在百般無奈之際,再一次找到了那位算命先生求助,說明了原委,請教他還有什麼辦法。算命先生被他的孝心所感動,嘆了口氣告訴他:就在距離烏蒙山區有幾千里的崑崙上住着兩位仙翁——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他們目前掌管崑崙山和烏蒙山區一帶凡人的生死,去求求這兩位仙翁,或許有辦法。但是,必須在六月初六三更天的時辰去,才有可能遇見這兩位仙翁。算命先生還告訴他,這兩位仙翁,除了酷愛下棋和喝酒,沒有其他愛好。不過,假如趙彥找到了這兩位仙翁,仙翁就會從此離開崑崙山甚至凡間,讓以後的凡人再也找不到。

聽了算命先生的指點,趙彥磕頭感謝離開。當晚,把老母親託付給鄰居後,趙彥帶着他爺爺年輕的時候就在自家茅屋後的地窖里埋藏了幾十年的米酒,從烏蒙山區出發,步履蹣跚地拖着患重病的身軀,跋山涉水,經過七七四十九日,繞過了漫山遍野生長着持續燃燒卻永不熄滅的神樹的炎火山後,就在六月六的深夜三更,費盡千辛萬苦,總算爬上了其下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的崑崙山頂——巍峨而神秘的崑崙山,並找到了算命先生指點的那個雲氣氤氳着的山洞。只見那崑崙山頂的洞口邊:有倏忽而來而又倏忽而去的雲,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彩的霞光,雪浪滾滾的雲海。有兩位鶴髮童顏的老翁正在一邊飲酒,一邊下棋,然而,他們酒壺裡的酒已經喝乾了。這兩位仙翁,就是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大汗淋漓、精疲力竭的趙彥,任憑汗水流淌到崑崙山頂上;他沒有急於打擾兩位仙翁,而是靜悄悄地在一旁為兩位仙翁斟酒。而兩位仙翁呢,只顧專心致志地一邊下棋,一邊飲酒……就這樣,讓趙彥等了好久才好不容易下完棋的兩位仙翁,方才注意到為他們斟酒的趙彥。

於是,兩位仙翁就問趙彥找他們是為了何事。趙彥把自己的情況告知了兩位仙翁,並且告訴他們:其實,自己擔憂的不是自己將要離開人世,而是擔憂如果真的一旦離開人世,那麼風燭殘年的母親誰來贍養?兩位仙翁聽了趙彥的訴說,立即翻開生死簿,只見,趙彥的壽命確實只有一十八歲。這就讓兩位仙翁為難了:生死簿不能隨便改,否則就是觸犯天條,要遭受玉帝責罰的;然而,又由於他們被趙彥的孝心所打動,不救他一命,又於心不忍,更何況還喝了他不少的陳年米酒呢!——兩位仙翁深知「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處世之道。這該怎麼辦呢?和兩位仙翁在一起的趙彥,看着那只有「一十八」歲的生死簿,看着兩位仙翁都束手無策的表情,想着不久將形影相弔、孤苦伶仃的老母親,趙彥既萬念俱灰,又悲痛欲絕:幾滴淚,掉了下來,剛好落在了「趙彥」和「一十八」這幾個字上。浸濕的這幾個字頓時模糊不清,趙彥看了有點過意不去,唯恐因為浸濕生死簿上的字而讓兩位仙翁遭受玉帝的責罰,於是,就對着自己的名字哈了幾個氣,試圖把生死簿上的淚水哈干。誰也沒有想到:這時,奇蹟出現了,那個「一十八」的「八」和「一」居然交換了位置,而變成了「八十一」!在一旁的兩位仙翁又驚又喜,立即恭喜趙彥:他們認為可能是趙彥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此他生死簿上的「一十八」變成了「八十一」——趙彥延壽了!趙彥下山後,很多名醫都束手無策的病,竟然奇蹟般地不治而愈了。並且,好事成雙:鄰村的一位貌美且賢淑的姑娘,聽說了趙彥的事跡後,被他的善良和孝心所打動。也就在那一年,嫁給了趙彥,成了趙彥的媳婦。受趙彥的影響,婚後,趙彥的媳婦對婆婆的孝順有口皆碑,不斷被人們傳頌……

就這樣,趙彥不畏艱辛爬上巍峨而神秘的崑崙山,並用孝心的淚水感動了上天而哈氣改變了生死簿上的字,因此延壽的故事逐漸被人們所知。後來,有很多人來到崑崙山下,想爬到崑崙山頂一睹兩位仙翁的風采並祈求平安,消災免難。可是正如那位算命先生所預測的,不是由於繞不過炎火山因而不能爬上崑崙山頂,就是爬上了崑崙山頂,也找不到兩位仙翁——兩位仙翁已經不在崑崙山上了。或許兩位仙翁果真回天上去了,再也不回來了。於是,在民間流傳了如上的風俗:「六月六」那天,用碗中的米代替米酒,在象徵着自己的生死簿或命運的雞蛋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再哈氣,已經成為人們祈求平安,消災免難的風俗。這也體現了善良的人們對平安的渴望,對幸福的追求!

源於對美好的嚮往,也源於「六月六」這一民間節日的由來,以及節日本身所承載着的美好願望,人們逐漸喜歡了數字「六」,尤其是「六六」。人們都漸漸認為數字「六」與「順」字難以割捨,甚至同出一轍;而「六六」無疑就意味着六六大順,萬事順心。也許是出於巧合,抑或是上天對人類的憐憫和厚愛,人世間,竟然會有與「六六」有關的自然景觀[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