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的一場曬伏盛事(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六月六的一場曬伏盛事》是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六月六的一場曬伏盛事
「六月六,吃肥肉。」這是我們兒時就會唱的一段順口溜。有肉吃當然高興了,而吃肥肉,更是孩子們對美食追求的最高境界。
農曆六月初六,俗稱「嘗新節」,又稱六月節、半年節。
老輩人很看重這個節日。這一天,民間要以宗族為單位,進行重大的祭祀和慶典活動。族人要置辦香燭紙馬,要殺豬殺羊,宰雞宰鴨。將豬頭及新糧製成的饅頭糕點和新采的瓜果菜蔬等等,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宗族祠堂的供桌上,焚香祭祀,祭拜天地祖宗。其時要舉行舞稻草龍,舞獅子等活動,以歡娛神靈,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曬,是六月六的一大特色。「六月六,曬紅綠,除霉蛆。」傳說這一天曬衣衣不腐,曝書書不蛀。是日,一路看過去,家家門前奼紫嫣紅,色彩斑斕,院子裡像開出無數花朵,綻放着飽滿的風韻。院子裡或架起竹竿,或鋪上木板,或拴繩吊索,然後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書籍和積壓衣物、被褥、床單統統搬到院子裡來曬,俗稱曬伏。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衣物、書籍或懸掛、或平鋪,無拘無束地展示着它們的身姿,歡歡喜喜地接受着陽光的洗禮。「天上日頭炸晃晃,百蟲曬得精光光。天上日頭紅燙燙,百蟲曬得蔫耷耷。大日頭,紅又紅,曬得百蟲咯嘣嘣。」孩子們唱着兒歌,在飄動的衣服被褥下面鑽來鑽去,在木板上翻看尋找有趣的書籍。正午時分,大人還要把小孩的衣服脫光,站在太陽底下曬肚臍眼,曬後再下到河裡淋浴,俗稱「曬鐵身子」。待嫁的閨女和剛過門的新媳婦們要曬新嫁衣,家有老人的還要特意曝曬老人的壽衣壽帽,謂之「晾針線」。早飯過後,年輕的女人們穿上一身好看的衣服,三五成群,結伴而行,她們東家進西家出,摸摸你家的衣服,看看她家刺繡,瞅一瞅,比一比,誰家媳婦心靈手巧,誰家老人壽衣齊全。人們的臉上漾着甜甜柔柔的笑容,笑聲陶醉了整個村莊,那種其樂融融的熱情場景讓人難忘,也讓人懷念。
記憶中,每年六月六的一大早,我母親就在門前架起竹箔子,從高櫥里將一堆亂七八糟的衣服抱出來攤在上面,不夠放,再扯上幾根晾衣繩,雖然沒有什麼好衣服,卻也讓整個院子紅紅綠綠的,很是生動。曬伏時,母親總是不停的翻動和拍打那些衣物、被褥,母親說是給棉衣、棉被們疏鬆筋骨,又讓它們里里外外都能得到陽光的眷顧。我們便也跟着幫助拍,拍出一陣「啪、啪、啪」的聲音。父親則把家裡所有帶字的書本、紙張和畫軸搬出來,擺在草蓆上晾曬,以防潮濕、蟲蛀鼠咬,弄壞了字紙。小夥伴都知道六月六那天我家要曬那幾幅族人古像,便簇擁了前來觀看,此時的我神氣起來,給小夥伴們做解說員,講這些掛像上人物的故事,雖然說得文不對題,說得丟三拉四,卻讓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羨慕不已。
最正規的活動是家族的曬譜祭祖。正午時分,各家的男丁們都聚集到家廟(祠堂)里,人們按輩分依次靜靜地站立,族長站在人群前,洗手整冠,虔誠地把老祖先的畫像請出來,懸掛在正廳之上,再把家譜擺在供桌正中,然後焚香秉燭,敬獻美酒花果,最後是拖着悠長的腔調念「家訓十六條」:「盡臣職、崇孝道、建宗祠、修宗譜、謹墳墓、嚴祭祀、明宗祀、慎喪服、重婚姻、宜家室、敦友愛、育人材、旌節義、崇節約、戒荒惰。」(孫氏家訓),六月六重溫家訓,表達了族人對先人的緬懷,也是對族中子孫後代一種很好的警示教育,激勵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熱愛和追求。
六月六曬伏,是如東鄉下人夏天的一場盛事,曬伏曬的是書籍衣物,曬的是勞動成果,更是曬出一種生活情趣,曬出一道生活畫卷,那個搭滿衣物被褥、鋪滿書籍的院子,族中老人那重溫家訓的聲音,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里。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