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安縣懷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安縣懷古》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公安縣懷古》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秋,杜甫由江陵移居公安。八月,吐蕃分兵寇靈武、邠州、京師戒嚴。這首詩是秋天的晚上作者在湖北省公安縣的舟中所作 。

唐代封建社會,自經「安史之亂」,便由一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階段轉入到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

杜甫是這個時代的親身經歷者。他在公安縣小住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已形成,北方還有吐蕃,回紇的侵擾。就是杜甫過了五年平靜生活的四川,中間也曾遇到成都少尹徐知道的一場叛亂。後來由於杜甫的好友、劍南節度使嚴武之死,他終於離川東下,在荊楚(湖北湖南)一帶的公安縣住了一段時間。

全詩含有借古蹟以詠懷的內容,與《詠懷古蹟》詩相近。詩的前兩句在描述遺蹟,三四句在描述時景,後述懷古之意。該詩表達了作者對古人(王昭君、呂蒙、劉備)的緬懷、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奈傷悲。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公安縣懷古[1]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唐朝

作品原文

《公安縣懷古》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

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詞句注釋

①公安縣:地名,屬於湖北省。 = ②呂蒙營:東吳大將軍呂蒙曾駐軍公安一帶,與蜀軍對峙。吳大帝封呂蒙為孱陵候,呂蒙營即蒙所屯兵處,在公安縣北二十五里。

③劉備城:三國蜀先主劉備曾為漢左將軍荊州牧,鎮油江口(故址在公安縣西),即居此城,時人號為「左公」,故名其城為公安。這兩句是:詩人到一馬平川、江深水闊的公安縣,回憶律棗,臆嘆不已。

④與雲平:風浪高與雲齊。

⑤灑落:不受拘束。這句說劉備待關羽、張飛誼同兄弟,得孔明歡如魚水,君臣契合,臣在君前不感到拘束。飛騰戰伐名:說呂蒙是當時聲播四方的良將。

⑥維舟:繫舟。是說在江邊繫舟嘹望,即景生情,憶古撫今,只有含情長嘆 。

白話譯文

此地空曠,原是呂蒙的營地;江深流急,劉備又在此築過堅城。

天寒而時日漸短,風起則浪與雲平。

劉備孫權的君臣們都瀟灑磊落,互相契合,終於戰功顯赫,飛黃騰達,天下聞名。

我繫船在這前面的水邊,憑弔往事,不禁一聲長嘯,發出思古之幽情 。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學者黃生:「章法最整。」(《唐宋詩醇》)

清代古文學家張謙宜:「八句通用錯對,一二呼五六,三四呼七八。此法本妙,卻不易學,扭捏太甚,便支離不通。「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到此地適會此景,故陡接不覺其隔。」(《繭齋詩談》)

清代詩人沈德潛:「灑落」二字,形得君臣歡如魚水意思出。結松。」(《唐詩別裁》)

作品鑑賞

詩為懷古而作,所以首先提出與公安縣有歷史關係的兩個古人——呂蒙和劉備。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合破曹操。戰爭結束,「周瑜為南郡(漢置,郡治江陵,吳移治公安)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復從權滿刺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江表傳》)劉備「借剃州」不還,孫權便要用武力奪取,任其事者為呂蒙。呂蒙趁蜀將關羽伐魏之機,奇襲南郡。事後,孫權以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這是幾百年前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早就過去了。如今只剩得「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營已不在,只有遺址,所以說是「野曠」;城在江邊,所以說是「江深」。這是首聯,是寫「古」。

下面接着寫景:「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這副頷聯,上句寫時,下句寫地。這時正是冬天,夜長晝短,才見旭日東升,忽又夕陽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催」字用得好,極見作者鍊字功夫。詩人這時正坐在江邊的小船上,面對風急天高、波濤洶湧的景色,不禁感慨系之。

「與雲平」,極言浪高。杜詩《秋興八首》之一有句云:「江間波浪兼天涌」。清人錢謙益箋註:「江間洶湧,則上接風雲。」這也可以作為「波浪與雲平」的註腳。頸聯「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是承首聯的:上句指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下句指呂蒙擒關羽的戰功。首聯說的是「古」,此聯說的是「懷」,說古處接「景」(寒天、風浪),說懷處接「情」:所以尾聯寫出了「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兩句。

「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兩層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劉備諸葛亮的君臣關係,非同等閒。劉備三顧茅廬孔明隆中決策。劉備臨終時,托諸葛亮以後事。其次是「諷今之隱情」。唐代的李光弼、郭子儀就是像呂蒙那樣的名將,可惜他們不遇明主。唐代宗寵信魚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所以他們雖然都有「飛騰戰伐」之名,仍然不能取得全國安定團結的局面,這是詩人引以為恨的。由弔古傷今而託古諷今,這首詩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見的。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可愛動畫賞析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三)杜甫辭官之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