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里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里河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地處潁上縣南部,東瀕潁河與新劉集鄉、夏橋鎮隔河相望,南與半崗鎮垂崗鄉毗鄰,西與盛堂鄉接壤,北與慎城鎮相連。區域面積79.1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61416人。

八里河鎮前身是國營八里河水產養殖場。1983年6月,更名為國營八里河聯營漁場。1983年11月,成立八里河區。1992年3月,組建八里河鄉。1997年3月,鄉改鎮。截至2020年6月,八里河鎮下轄6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

2019年,八里河鎮有工業企業16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8個。[1]

歷史沿革

由於地殼變動,八里河鎮與戴家湖同時形成,構成東西走向的一條很長的夾溝和若干個支流。後來,在夾溝兩邊自然生成茂密的柳樹,人類為了生存,尋找自己賴以生活的自然環境。他們來到這裡,就在這稍有坡度的黃土地上耕種,生息。從此,人們就叫這條夾溝為柳溝,至今它的上游仍叫柳溝 。後來溝邊有一小鎮,就叫"柳溝鎮 "。柳溝位於淮河的左側,與戴家湖相通,戴家湖又與淮河相通,洪水上漲,必至柳溝河。柳溝河的下游,地勢低洼,上有百里路長的源頭,下有淮河可瀉。大禹治水時,淮河兩岸人民也曾築堤防洪。柳溝河幾度與淮河 相隔,致使柳溝河水無處可瀉,泛濫成災。

隋唐時期,曾修閘控制柳溝河水,後來被特大洪水衝垮而又直瀉淮河。這時,只好就勢疏導,柳溝河便成了淮河的避風港。來往船隻往往小泊數日,商賈涉足柳溝鎮時,這裡便成了水陸交通的繁華重鎮。柳溝河經過多次的洪水衝擊,河床淤平,河面拓寬,形成了低湖窪地,柳溝的面貌不復存。

元末明初,由於戰爭頻繁,洪水泛濫,柳溝河無人問津,洪水直衝柳溝鎮和白雀寺,良田淹沒,房屋倒塌,百姓逃離,這裡成了一片荒涼的澤國。然而,卻給後人留下了神奇的傳說和古蹟。諸如:妙三姐出家、思望台、歪嘴井九女墳、小孤洲、磨盤崗、童子灘、九龍奪珠碑、文龍橋以及古廟等。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在黃河花園口製造了決堤事件,形成了黃水南泛,由潁河決堤進入了八里河,泛濫成災,河床升高,水面拓寬,良田淹沒,房屋倒塌,周圍群眾外逃求生。

《 潁上縣誌 》記載:"眾水所瀦,故汪洋浩瀚,其勢特大,南北相距八華里許,故曰八里河。"它的東西長度也達30多華里,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人僅靠幾隻破船渡河,當地有民謠形容過河難:

八里河 ,河難過,

一條破船載滿客,

站在岸邊等啊等,

搖搖擺擺到日落。

風雨天,難過河,

行人到此無着落,

忍飢受凍又挨餓,

荒湖無蔽任折磨。

若有病人急需到縣城醫院診治,不僅是對岸呼船難,就是在船上一櫓一櫓地搖過去也得兩個小時,耽擱了病情;馬店渡口在民國三十三年冬天,一個王姓家辦喜事,新娘乘坐的船被冰劃破,浸水下沉,掉進冰窟里,從此再沒有上來。類似事件時有有發生。

沿河兩岸百姓,多以農業為主,以漁為副,在這裡繁衍生息。落後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未能使八里河的面貌得到改觀。在老年人的記憶中,八里河 的水常年浩淼,水鳥成群,菱藕、蕎麥布滿湖汊,即使是乾旱之年,交通也不便利。在宋、明兩代, 柳溝 河的上游修建了徐橋和馬磚橋,到清代末期又被洪水沖毀。至民國時期,這兩座橋僅由幾塊石條搭成簡易的小橋了。只要一到夏季,湖水上漲,小橋沒入水中,這兩處僅有兩隻渡船勉強維持南北交通。尤湖小橋更是簡陋,只能在秋冬少雨季節通行。

1954年解放初期,對八里河未能及時進行改造利用,洪水把八里河兩岸洗劫一空。潁、霍兩縣已成澤國,潁淮兩河見面,八里河、戴家湖邱家湖姜家湖城西湖唐垛湖六大湖泊匯合,成了浩瀚無際的海洋。

1954年冬至1955年春,政府安排了災民北移生產自救。秋後,開始了淮河堵口和八里河的改道工程。淮河北岸的沿崗大堤破土動工,截流了八里河水入淮的通道;同時開通了八里河水入潁河的流徑,並建閘截流。從此,八里河成了潁河的 支流 。

1958年, 八里河 成立了漁場 ,但對大湖面沒有實行投放和管理,只是單一地魚苗生產。在三年困難時期,特別是六零年,兩岸人民下河摸哈蜊、撈菱角、捕魚蝦、割雜草充飢,八里河幫助兩岸百姓度過了難關。

1972年, 潁上縣 委、縣政府為了開發八里河,集中了常年飄泊在外的全縣漁民定居這裡,成立漁業公社,開始了八里河的治理。

1976年,史方軍任漁業公社黨委書記,是年開始了治理,先後開發了勝天圩、沖天圩、尤湖圩、稻香圩四個大圩,重建了徐橋、馬磚橋,溝通了半崗、關屯與潁城的交通。

1978年,對 八里河 大湖面開始了魚苗投放和湖面管理。

1982年,中央水產公司、省水產公司、縣農牧漁業局三家聯合投資193萬元,成立了"國營潁上縣八里河聯營漁場",完成了勝天圩1500畝精養魚塘的開挖任務。

1992年始,利用自然風光開發旅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3600畝沼澤地建成了八里河風景區,於2004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13年通過國家旅遊局AAAAA級旅遊景區驗收。

1993年5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境保護"全球500佳"。

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8月被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定為"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青少年宣傳教育基地"。

2005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獲得"中華環境獎-綠色東方城鎮獎"、"全國文明村鎮"。

2013年10月11日,八里河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A級風景區"稱號。

2014年9月29日,八里河風景區被國家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稱號。[2]

地理

區域位置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位於潁上縣境內,潁河和淮河交匯處,地理坐標為東徑116°01′~116°38′,北緯32°54′~32°57′。保護區以八里河為中心,素有"一河兩灣五湖"之稱,為淮河水系的天然永久性淡水湖泊,總面積14600 hm2,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水禽及其生境。

地質土壤

八里河實際上是一大型內陸湖,該區域在遠古是一個長期下沉地區,三世紀以來,地殼發生以沉降為主的地質運動,形成低山丘陵地貌,第四世紀淮北平原河流發育,地殼微弱回升,進入十世紀黃河多次南泛,沉積物不斷覆蓋、堆積,滯留積水,最終形成這一內陸湖泊。八里河湖區周圍土壤為棕壤。

水系氣候

該區域為淮河和潁河流域典型的湖泊地區,淮河、潁河穿區而過,濕地、沼澤地占全區的三分之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核心區八里河湖岸曲折,東西長15公里,地形複雜,崗坡、湖窪交錯,圩區縱橫,沼澤遍布。

保護區處於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氣溫15.1℃,極端最高氣溫41.2℃(1996年8月8日),極端最低氣溫-22.8℃(1969年1月31日),年平均無霜期221天,年日照2213.3小時,年平均降水923.8mm。

生物種類

八里河濕地地理位置重要,生物多樣性豐富,有魚類47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5種,獸類8種,鳥類16目49科137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東方白鸛、白頭鶴、大鴇;國家二級保護的有卷羽鵜鶘、白琵鷺、小天鵝、鴛鴦、白尾鷂、鵲鷂、紅隼、灰鶴、白枕鶴、小鴉鵑等14種;省一級保護的有四聲杜鵑、大杜鵑、家燕、金腰燕、黑枕黃鸝等5種;省二級保護的有普通鸕鶿、豆雁、赤麻鴨、針尾鴨等19種。

行政區劃

截止2010年,漁民社區、潘沖社區、東十八里舖社區、尤湖村韓郢村、王新莊村、仁里村、朱崗村、萬台村、邵圩村。

人口

八里河鎮位於潁上縣城南8公里,潁、淮兩河交匯處。2008年03月,全鎮面積89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人口5.4萬人,耕地面積48500畝。[3]

經濟發展

經濟狀況

全鎮廣播、電視、郵電、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得到發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良好,生態環境建設成績突出。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420萬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60元。

2003年,八里河鎮遭受了洪澇災害,經過全鎮人民共同努力,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60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90萬元,農業總產值4385萬元,財政收入2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0元。

八里河是農業大鎮,實施主攻"兩水"(水產、水稻),改造"三低"(低湖窪地、低產水、低產田)後,農業和水產生產逐年發展,其中八里河鰱魚、池藕、大米、茭白等榮獲省無公害農產品稱號,產品銷往省內外。

水產業

八里河素以水產業聞名,共擁有大湖水產養殖水面1.8萬畝,精養魚塘5000畝,優質水產品有鱖魚、武昌魚、甲魚、螃蟹等,年產商品魚100多萬公斤,是皖西北重要的商品魚和魚種生產基地,獲得阜陽市水產狀元鎮稱號。

旅遊業

八里河風景區是國家5A級風景區,已成為省內外旅遊的新熱點,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李鵬、田紀雲、曾慶紅等曾來八里河視察,1993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境保護"全球500佳"稱號,八里河鎮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鎮"。[4]

交通

全鎮交通發達,潁半路、潁王路橫穿境內,修建了南湖大道、康郢路、仁里路等12條公路,總里程達9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自駕路線:合肥市內--金寨南路輔路--G40滬陝高速--S17蚌合高速--穎利路--102省道--管仲大道--解放路--035縣道--潁上八里河。

特色小吃

陳怪滷肉:鮮肉在鹽水裡泡,加上十二味中草藥的特殊工藝,肉味香頭足,又鮮又嫩,每天只售二十斤。

老溫麵條:老溫的麵條功夫在湯,號稱百年老湯,每天煮兩隻雞,加一點肉,放入那個經年不清理的湯鍋里,麵條里點綴着雞絲,少許肉塊。

白和尚牛羊肉:配方獨特,牛肉切得像紙一樣薄而不碎,能將很小的一塊切成一大碟,牛羊肉湯配地鍋饃。

三鮮面:麵條手工獨特,做法與一般手工不同,師傅在面板上方的牆上掏洞,將擀麵杖的一端放在洞裡,另一端用來壓面,所做的麵條入口有質感。[9]

蒸餃:籠壁是用東北的一種草製作而成,底下鋪有藕葉,蒸出的包子、蒸餃清香。

四味元宵:在一鍋里同時放入芝麻型、桂花香型、花生香型及肉香型的湯圓,味道豐富而且互不串味。

格拉條:當街一口大鍋,鍋上架着千斤頂做的壓面機,壓面師傅把和得很硬的麵團放進去,壓着千斤頂,麵條便會飄灑入鍋,沸騰的開水裡很快就煮熟,撈出,放進冷水裡,洗去粘液。

枕頭饃: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製而成。存數日久,不霉不硬,吃時在陪上點當地醃菜,是旅行食用品。

三皮絲:阜陽特產皮絲,新鮮豬皮經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皮絲經廚師烹調後, 成為招待客人的菜。[5]

旅遊景區

景區簡介

國家AAAAA級八里河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潁上縣南部的八里河鎮,南臨淮河,東瀕潁河,西迄阜陽60公里,東南距合肥170多公里。該風景區是在多年建設的基礎上,1991年特大洪水後利用低湖沼澤窪地,綜合治理而成的,1996年對外開放,主園區"世界風光"、"錦繡中華"、"鳥語林"、"碧波遊覽區",占地3600畝。

世界風光

主園區"世界風光"微縮了世界建築:希臘宙斯神廟、法國雄獅凱旋門、德國柏林眾議院、美國大峽谷、荷蘭風車、巴黎聖心教堂、北海的塔等;天鵝湖碧波蕩漾;湖心書畫長廊雕工細緻,玲瓏剔透;柳堤綠柳飄逸。坐落在"世界風光"園西側的"遊樂場"設施全,可讓人充分品味多種意境。游泳池跳台高低不等;兒童樂園幾十種電動玩具。

錦繡中華

"錦繡中華園"集東方建築藝術之特色,蘇式園林,古色古香;白雀寺廟古樸厚重;九天瀑布飛簾濺玉;百龍亭下,綠柳掩映,清蓮濯水;人民豐碑,很高;張公山,長城逶迤,曲徑通幽,登頂望遠,景區全貌全部看到。

碧波遊覽

"碧波遊覽"占地3000畝,可過長城,走鐵索橋,登湖中群島,觀河馬、鱷魚,逗群猴,看神龜蟒蛇,同時還能觀賞到蒙古野驢、新疆野馬、蒙古駱駝、海豹、狗熊、長頸鹿、黑天鵝等眾多珍稀野生動物。

漢民族文化村,截取了漢民族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的片段,集中展現當地漢民族六十年代以前的生產生活畫面。湖中湖北側的白塔,南面的百米天然浴場。

景區業績

八里河風景區是依託自然原始資源的湖泊水域型風光,以湖光水色見長。自然景區田園野趣,光顧八里河鵝回歸自然。景區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500萬元,解決社會就業2600餘人,張業正成為促進該區域發展的產業,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

環境保護

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Provincial Natural Area Protected of Balihe)是濕地類型保護區,位於中國安徽省潁上縣境內淮河和潁河的交匯處,東經116°38′,北緯32°27′至32°54′,範圍內海拔高度18.5-21.5米,包括6個鄉鎮,面積14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51平方公里,區內有潁半、潁王、潁八三條公路,約78公里。

重點保護動物

鳥類:國家一級有白鸛(Ciconia boyciana)、白頭鶴(Grus Monacha)、大鴇(Otis Tarda);國家二級的有白琶鷺、白額雁。、黃嘴白鷺、白尾鷂(CircusCyanevs)、紅隼(Falco Tinnvnculus)、灰鶴(Grus)、白枕鶴(GrusVipio)等。

魚類:鰻魚(Angnilla Japonica)、鱖魚(S.chuatsi)、銀魚(Hemiraj Anxlilghathua Regan)等。

每年秋、冬季節是鳥類最多的時候,八里河流域常常是鋪天蓋地、黑壓壓有數十萬隻各種鳥類。[6]

生態措施

保護區是2001年4月批准組建的,為保護區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租借辦公場所,掛牌工作,勘查立界,現已勘查37公里的界牌、界樁。

退田還湖,生態造林。

保護區自組建以來,先後把沿湖稻香圩、第三湖退田還湖,增加濕地面積3700餘畝。沿湖結合春季造林,共植樹7600畝,沿湖形成林網帶,有效改善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大力宣傳,加強鳥類保護。

結合每年一度的"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活動,先後出動宣傳車近百次,宣傳愛鳥、護鳥,保護生物多樣性,製作匾牌70餘塊,安裝在沿路或村莊的顯要位置,提倡農民退耕還湖、珍惜自然,並依據自然保護法從重處理三起汽槍打鳥事件,廣大幹群提高了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保護區里鷺鳥、白額雁、白琶鷺、黃嘴白鷺、斑嘴鵜鶘、鴻雁、灰雁、豆雁等種群數量驟增。

防治污染,改造棲息地。

八里河流域以前種麻農戶極多,每到收麻季節,大量腥臭無比的漚麻水從上游注入八里河,嚴重污染水源,造成大量魚蝦死亡,直接影響鳥類的棲息和生存。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改種高產優質雜交水稻,既增加農民收入,增大濕地面積,改善上游水質。同時通過關閘等手法科學蓄水,適當抬高八里河流域的水位 ,增加灘涂地面積13800畝,以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擴大野生動植物生存和繁衍條件,並且重點開發保護三個野生鳥島,嚴禁人畜進入,有利於野生鳥類的棲息和繁衍。

加強科學研究,開展保護區生物資源監測工作。

保護區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定期派出技術人員深入保護區湖泊濕地,現場觀測記錄各種水鳥的種類、數量及分布情況,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並對保護區內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琵琶鷺、白額雁、黃嘴白鷺種群數量驟增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關係進行科學研究。

協調保護區和社區的共同發展。

保護區在開展保護工作的同時 ,也意識到改變當地人們對濕地資源的依賴和開發。引導農民多種、精種高效農業,少投入多出,象栽種草莓、高產水稻、人工牛蛙養殖、養蟹、水體養魚等先後取得成功。純天然的自然降水,潤育着保護區的一草一木,無污染的湖水灌溉也為保護區的綠色食品提供了天然屏障,八里河牌"鰱魚"、"大米"、"茭白"、"蓮藕"銷東北各省,被省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部分農產品正在申請國家級的認證。保護區內的國家AAAA級八里河風景區更是通過聘用當地農民職工和通過加快推動生態旅遊來帶動當地吃、住、玩、行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已經給周邊的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所獲榮譽

八里河的環保成就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安徽省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淮北明珠八里河》、《漁鄉新貌》、《璀璨明珠譽中華》、《風光這邊獨好》等多部風光片、專題片在美國熊貓電視台、中國中央電視台及國內主流媒體都已播放,日本《朝日新聞》曾以《奔騰的中國》為題報道八里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