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角星紋彩陶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角星紋彩陶豆,1978年出土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尺寸:口徑26厘米,足徑14.5厘米,通高28,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豆口沿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干線條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5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紋飾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珍品。

八角星紋基本資料

神秘的符號--八角星紋彩陶豆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口徑26厘米,足徑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八角星紋形態

豆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禮器[1]。此豆口沿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干線條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5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紋飾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珍品。

八角星紋簡介

關於彩繪八角星紋,在安鄉湯家崗出土白陶盤和凌家灘文化中的玉鷹上也刻有類似的紋飾。有學者認為這類紋飾有表現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徵着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八角星紋歷史

這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2]

黃河下游地區,彩陶最早見於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最初只是在陶缽的口沿處繪紅色或黑色的彩帶,至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開始增多,中期達到成熟階段。大汶口文化彩陶的紋樣題材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葉紋樣和各式幾何圖形為主,施彩技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塑制好的陶坯上直接施彩作畫,叫作原地繪畫,一般只繪紅或黑色單色,紋樣比較簡單;另外一種是先在陶器需要作畫的部位塗一層加了彩色的泥漿,叫作施陶衣,然後再行繪畫。陶衣之上多繪白、褐、黃、黑等多種彩色,圖案也比較複雜,講究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和層次效果。這件彩陶豆在紋樣構圖和施彩作畫方面集中體現了大汶口文化彩陶藝術的較高水平,是一件極其寶貴的原始藝術珍品。

八角星紋樣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較為多見,可以說是我國東方先民共同認可和喜愛的圖案。關於這種紋樣的含意,有研究者認為是表現光芒四射的太陽;也有學者認為四射的八角寓義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像征着大地,有天圓地方之喻意。

出土情況看,彩陶豆多來自墓葬,豆盤內往往盛裝着豬蹄、顎骨、豬頭等供品。如此精美的彩陶,在5000年前物質生活很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不可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具,應該是先民最畏懼、最崇尚、最重視的祭祀活動中的禮儀用品。

視頻

八角星紋彩陶豆 相關視頻

神秘的中國彩陶
國學頻道播出《國寶故事秀人面魚紋彩陶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