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入東道路》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借着路途秀麗的風光描寫了詩人整駕辭都、踏上歸途時輕鬆愉快的心情,抒發了詩人入江海漸深、離"皇邑"漸遠的慨嘆,表達了詩人要效法古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願望。全詩語言優美,輕鬆歡快。

入東道路

整駕辭金門,命旅惟詰朝。

懷居顧歸雲,指途溯行飆。

屬值清明節,榮華感和韶。

陵隰繁綠杞,墟囿粲紅桃。

鷕鷕翬方雊,纖纖麥垂苗。

隱軫邑里密,緬邈江海遼。

滿目皆古事,心賞貴所高。

魯連謝千金,延州權去朝。

行路既經見,願言寄吟謠。

目錄

詞句注釋

1.整駕:準備車駕。金門: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因門旁有銅馬而得名。這裡用以借指劉宋都城建業(今南京)。

2.命旅:命僕夫準備車馬,以便上路。詰(jí)朝(zhāo):天剛亮。

3.懷居:懷念舊居。顧:瞻望。

4.指途:向着前面的路。溯(sù):原意是逆流而上,這裡是迎風前進的意思。行飆(biāo):人馬經過,路上隨風揚起的飆塵。

5.屬(zhǔ)值:正好碰上。

6.榮華:草木茂盛,鮮花盛開。和韶:和煦的春光。

7.陵:大土山。隰(xí):低下的濕地。繁:繁盛。杞:指枸杞,一種落葉灌木。

8.墟:村落。囿(yòu):菜園。粲(càn):鮮艷。

9.鷕(yǎo)鷕:雌雉雞的鳴聲。翬(huī):羽毛五采的野雞。雊(gòu):雄雉雞的鳴聲。這句是寫雌雄雉雞相和鳴叫。

10.纖纖:纖細美好的樣子。垂:低下。

11.隱軫(zhěn):眾盛,富饒。邑里:村落。

12.緬邈(miǎo):遙遠。遼:遠。

13.古事:指下文所說魯仲連、季扎等人的事跡。

14.心賞:心所欣賞的。

15."魯連"句:齊人魯仲連曾憑藉賢德和口才,使圍困趙都邯鄲的秦軍退兵五十里。趙國公子平原君想給他封官,仲連固辭不受,又用千金相贈,仲連也不接受。

16."延州"句:吳公子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有賢才,吳王欲立他為太子,季札推讓。吳王壽夢死後,吳人三次要立季札為太子,季札仍不願接受,並離國出逃。延州,是季札的封地,這裡借指季札。權,暫且。去朝(cháo),指其兄諸樊立為吳王后,季扎棄其室而耕一事而言。

17.言:語助詞,無義。寄:寄託。這兩句意謂,此次東歸,是同古人的操守相合的,所以寄意於詩歌之中。

白話譯文

備好車馬,辭別朝廷,迎着朝陽,踏上東歸的旅途。

懷念舊居白雲也好像朝着回鄉的方向飄浮,頂風前進,一路觀賞景物。

正是清明時節,花木茂盛,春光也分外和煦。

高坡上,窪地里,叢叢枸杞枝繁葉茂,一片濃綠。

村落中,園林內,株株桃樹紅花鮮艷,充滿生機。

五彩的野雞在歡快地鳴叫,纖長的麥苗,柔弱的葉子向下彎垂。

路過一個個鄉村,渡越一道道江河。

件件古事,仿佛歷歷在目,心中暗自讚美那古代賢哲的志趣高潔。

魯仲連仗義救趙,辭謝千金厚禮,吳季札為了讓位,暫且遠離祖國。

一路之上,遐想先哲的事跡,寫下了這首小詩,希望藉此把崇敬的心情敘述。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春。據《宋書·謝靈運傳》記載,元嘉三年(426年)初,靈運在朝廷的再三敦促下進京,重入仕途。他本打算能夠藉此機會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才能,有一番作為。可宋文帝劉義隆只把他看作文學侍從之臣,只想讓他陪着自己閒遊觀賞,並不讓他參預國家機要。靈運很不平,就常常稱病不上朝,而熱衷於插籬種樹,游賞山水。文帝很不高興,放出話來讓他辭職。靈運就上表說自己得了疾病。文帝自然給他假期,許他東歸始寧養病。此詩就寫於回鄉途中。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頭兩句,說明詩人命令僕役們準備車駕馬匹,次日清晨便要辭別首都。"懷居"二句,說在風塵僕僕的旅途上,由于思念故鄉的緣故,歸心甚切,看見天邊流動的浮雲,也好像覺得有歸意似的。"屬值"以下八句,一面指明起程的日子,恰值清明節;一面寫出路程上的風光:那是綠杞遍野,紅桃照眼的色彩豐多的季節,山間的野雞鷕鷕而鳴,田裡的麥苗油然挺秀。不知不覺一個村莊接着一個村莊,在眼前流逝過去了--這也意味着離京城越來越遠,入江海也越來越深了。以一個即將再度隱居鄉間者的心理,這時,不由得想起古之賢者:如魯仲連,為趙擊退秦軍,卻辭不受重賞;又如吳季札,辭不受王位,寧棄其室而耕。雖眼前滿目是煙景,心頭卻縈繞着古人那些高尚的行跡。也就很自然的,便將詩人此刻的離京歸鄉,比擬為魯仲連、吳季札一般的高潔行為了。這樣,至少對於當時的謝靈運而言,也稍可告慰,強自矜持,而暫忘憂愁。

該詩詩人用華麗的詞藻細緻地描繪了途中看到的迷人春色,以此襯托他逃離塵網後輕鬆愉快的心情。詩的最後六句,寫詩人要向魯仲連、季札等古代的賢哲學習,再次避世隱居,以保持高潔的情操。[1]

名家點評

晚清詞人鄭文焯《詞源斠律》:"此皆不得志於朝廷之意。""詩末二句,回斡無跡,一筆便引出感憤,仍似寫途中經見,是為藏鋒斂剛。"

中央黨校古典文學教研室教授戴欽祥《山水田園詩傳》:"詩中所繪清明時節的大好春光,可謂明麗如畫。"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 年),南朝宋時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紹興)。東晉名將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因幼時寄養於外,族人稱呼為客兒,故又世稱"謝客"。入宋後,降爵為侯,曾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公元433年,以"叛逆"罪名被殺害。謝靈運出身名門,但仕途坎坷,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他的詩歌描繪自然景物,刻畫逼真,精雕細刻,注意渲染,重視聲色,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開啟了一代詩風,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其詩歌雖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往往帶有玄言詩的尾巴。明人焦竑輯有《謝康樂集》,近人黃節有《謝康樂詩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