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鈴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兜鈴根 |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原形態
馬兜鈴,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
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便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
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性味
辛、苦,寒。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3~15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縱皺紋及鬚根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淡黃色,木部寬廣,射線類白色,放射狀排列,形成層環明顯,黃棕色。氣香特異,味苦。
兜鈴根的效果
功效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乾燥根。 主治胸腹脹痛,痧症,腸炎下痢,高血壓,疝氣,蛇咬毒,癰腫,疔瘡,皮膚瘙癢或濕爛。
經脈
歸肺經、胃經。
主治
行氣止痛,平肝,解毒消腫。治胸腹脹痛,痧症,腸炎下痢,高血壓,疝氣,蛇咬毒,癰腫,疔瘡,皮膚瘙癢或濕爛。 • ①《唐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摩為泥封之,日三、四;療疔腫大效。 • ②《日華子本草》:治血氣。 • ③《本草圖經》:治氣下膈,止刺痛。 • ④《綱目》:利大腸。治頭風、瘙癢、禿瘡。 • ⑤《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 • ⑥《醫林纂要》:治擊傷,解毒。 • ⑦《會約醫鏡》:能散氣,故疝家必需。 • ⑧《植物名實圖考》:清火毒,通滯氣。 • ⑨《草木便方》:發表,除風。(治)風濕癱瘓,腰腳疼痛,跌打損傷。 • ⑩《分類草藥性》:消飽脹,塗瘡毒。 • ⑾《南京民間藥草》:治腹痛、胃氣痛。 • ⑿《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腹痛,水瀉,魚鰍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研末,1.5~2g,每日2~3次。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注意禁忌
虛寒患者慎服。 • ①《唐本草》: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 ②《本經逢原》: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虛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竄也。
兜鈴根的藥方
• ①治腸炎,腹痛下痢:土青木香三錢,檳榔一錢五分,黃連一錢五分。共研細末。每次三至六分,開水沖服。(《現代實用中藥》) • ②治中暑腹痛:青木香根(鮮)三至五錢。搗汁,溫開水送服;亦可用青木香根一至二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 ③治高血壓:青木香根(鮮)二兩。水煎服,紅糖為引。(《江西草藥》) • ④治毒蛇咬傷:土青木香一兩,香白芷二兩。共研末,每用三錢,甜酒或溫開水送服;另用不拘量,調敷傷口處。(《中醫藥實驗研究》) • ⑤治蛇咬及糞毒:肯木香、雄黃。共研末。調酒擦局部。(《四川中藥志》) • ⑥治疔腫復發:馬兜鈴根搗爛,用蜘蛛網裹敷。(《肘後方》) • ⑦治指疔:鮮青木香,切碎,同適量的蜂蜜搗爛,敷於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 ⑧治皮膚濕爛瘡:青木香,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搽。(《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 ⑨治蜘蛛瘡(單純皰疹):土青木香,研極細末,柿漆(即柿油)調塗。(《中醫藥實驗研究》) • ⑩治牙痛:青木香鮮品一塊,放牙痛處咬之。(《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1]
參考文獻
- ↑ 馬兜鈴與北馬兜鈴如何區分,老姚談植物,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