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照片來自 kknews.cc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1944年5月5日 - )法國人,出生於摩洛克卡薩布蘭卡。為建築設計師、城市規劃設計師、藝術家。1970年,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獲國家建築師文憑。983年-1985年,於法國巴黎南特爾國立建築學院任教。其主要的設計作品包括格拉斯城法院、巴黎國際會議大廈、紐約路易威登大廈和柏林法國駐德大使館等。199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自幼從事雕塑與繪畫等藝術創作;在進行建築創作的同時,他也進行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他享譽世界的名聲主要是來自於他的許多不同凡響的建築。他的多重背景,使人常常要問他到底是建築師、都市設計師還是藝術家。對於這個問題,他以實際的傑出表現,承擔了集此三種身份於一身的事實。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在建築設計中,利用空間來構築實體,而不是以實體的疊加組合來構築空間;他以空間做為材料,運用消減的手法來處理建築體量的構成。他的設計作品,以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音樂城與紐約的LVMH大樓為例,向我們顯現了他精練的處理光線、體量與材料的能力。他的建築以極強的雕塑感成為都市中的地標性建築。


焦點新聞

建築師應對的是社會問題 法國知名建築師波宗巴克夫妻訪台

近日訪台的知名法國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波宗巴克(Portzamparc)夫妻13日在私人行程間分享團隊看待城市規劃的角度及核心,強調建築師打造的不僅是實體建物,也是應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近年在中國進行數個建案的波宗巴克也透露對台灣的興趣,期待能在台灣也達成合作案。[1]

在1994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與同為建築師暨城市規劃師的妻子伊麗莎白(Elizabeth de Portzamparc)帶領的團隊結合了建築、社會等多角度觀點,將關注由建物本身擴大到街廓、社區與城市問題的解決方案。

克里斯蒂安解釋,上個世代的偉大建築師如科比意(Le Corbusier)在現代主義運動(Modern Movement)中提出一些如「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的嶄新城市概念,但他們認為城市的時間面向不應被磨滅。

「我們認為一個城市是持續地在轉化,就像台北隨著歷史而改變。」克里斯蒂安描述,「我們在城市中感受到時間與過往,這是很重要的,也改變了我們思考建築的方式。」

擁有人類學與社會學背景的伊麗莎白指出,城市的社交面向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每個空間、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的靈魂與認同。」她表示,「在尊重原有的文化模式時,去思考如何用現代的途徑再詮釋這個認同,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波宗巴克夫妻指出,建築師還必須考量建築的地點、經濟背景、能源、氣候等等因素,確保建築物能夠支持社會生活,擁有面對氣候條件的調適能力,提出具有永續性的城市規劃。也因此,城市規劃沒有單一、普世性的做法,而需要奠基在對城市的廣泛研究上,保持城市的多樣性。

這樣的觀點在波宗巴克的「開放街廓」(open block)中也相當明顯。開放街廓不僅希望保留建物間的間隙,讓各立面都有光照的機會,也希望讓內側的綠地向街道開放,以至保存街道做為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如何開放、活化公共空間,也是波宗巴克面對都市更新計畫時的一大重點。

經歷

法國籍建築師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出生於1944年5月5日,在當時還是屬於法國的摩洛哥。他在20世紀60年代學習建築時曾經迷茫過是否要繼續從事建築行業,也對現代主義建築和藝術相比的不自由度產生質疑。但是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花了十年時間去嘗試理解建築的責任,隨後他十分得意地回到這個行業,並帶回來了新重複性城市設計的模型,他的作品強調了在地標周圍的開放型鄰里「兩極吸引(poles of attraction)」和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結合了目的性和地域感的項目委託。

他在尤金·卜多英(Eugène Beaudouin)的受約束的表現主義和喬治·坎地利斯(George Candilis)注重於凡賽爾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des Beaux-Arts)的教育系統下學習,德·波特贊姆巴克在學習快要結束時,對是否要繼續建築生涯感到了疑惑。與之相對的,在1969年畢業之後,他放棄工作,花了十年時間去理解住宅鄰里的本質、城市和建築的社交功能,並對小時候曾啟發他的現代主義建築關於城市規劃的概念產生質疑。他沒有接受建築委任,而是和社會學家一同工作,嘗試去將建築理解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他創造了非系統建築設計和規劃手法,這讓他在1979年回歸建築業時馬上被人們注意到。


建築作品和理念

他第一個重要的作品是巴黎的霍特-福摩斯住宅項目(the Haute-Formes housing project),在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到德·波特贊姆巴克放棄了已規劃好的塔樓街區,而是用他所追求的規劃方法代替,他讓奇特造型的基地以連拱廊和廣場對外開放,並以最小的公寓樓填滿剩餘面積。[2]

這一在平面上的銜接風格和個體元素的結合十分成功,因此他迅速開始了許多著名的建築項目委任,其中包括了巴黎歌劇院舞蹈學院(the Paris Opera's Dance School)(1987)、布爾戴博物館(the Musée Bourdelle)(1990)和作為弗蘭索瓦·米特朗的巴黎大型項目計劃(François Mitterand's Grands Projets for Paris)一部分的音樂之城(1994),這些項目運用了德·波特贊姆巴克城市規劃概念理論,並把它們縮小到橫向和縱向的街道、中央廣場和融為一體的內部外部空間。

1994年後,作為第一位贏得普利茲克大獎的法國建築師,德·波特贊姆巴克提高了他的產量,他創造了法國駐柏林大使館(the French Embassy in Berlin)(2003)、埃爾熱博物館(La Musée Hergé )(2009)和位於紐約曼哈頓57街的極大的曼哈頓豪景花園(One 57 Tower)(2013)這也是曼哈頓最高的住宅樓。比起他同期普利茲克獲獎者的名聲,德·波特贊姆巴克顯得十分拘謹,這也符合他漸漸進化的重複性設計,這一設計也以它對於理解和融合當地區域的精髓而廣受好評。

在普利茲克獎提名的著名建築師中,1994年的獲獎者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大概是最少被媒體提及的一位。然而,這一相對低調的形象並不妨礙他關於建築和城市問題的深刻細微的見解領先於時代數十年,同時他自80年代早期建立的社會學引導準則如今在建築業內也已廣泛流行。在Vladimir Belogolovsky為「City of Ideas」專欄所做的最新訪談中,波宗巴克解釋了自己對建築獨特解讀的歷程。[3]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 建築常常來自於一種有爭議的事物,即是繪圖。在60和70年代,我們都在比拼繪圖。我去了巴黎的布扎學校(Beaux-Arts school),在這裡繪圖就是其本身的一個目標。但在現代看來,教導繪圖會被視作是危險的,它意味著會被畫作本身的質量所吸收並誘導。我在畫的同時也在思考。事實上,在一個充滿想像的想法誕生之前,畫作就可能已經存在了。

獲獎

  • 1990年,獲得法國巴黎建築大獎
  • 1992年,獲得法國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 1993年,獲得法國國家建築大獎
  • 1994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大獎
  • 2004年,獲得歐洲城市規劃大獎


視頻

Grand Paris Expres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