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賴斯特女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賴斯特女修道院位於埃斯特類馬杜拉·里巴特茹省桑塔倫姆地區的托馬爾市,距離里斯本東北部143公里處。

12世紀中葉,一些十字軍救護騎士團的信徒開始了對托馬爾城的興建,於12世紀末期修建了小祈禱室。由於騎士團作戰勇猛,曾經從穆斯林手中收復了不少失地,因此深得恩利克王子和馬努埃爾王子的器重,在他們的竭力支持下,以祈禱室為核心而擴建的修道院,曾經顯赫一時。修道院的設計風格最初是象徵着騎士團的征服歷程,1344年,最初的設計模式加以改變,設計成為基督教女修道院。

內部結構

修道院的內部結構錯綜複雜,主要是為雙層多邊形建築模式。祈禱室的東北部有恩利克王子時期建造的二道迴廊,一個是「公墓迴廊」,用穆哈德爾風格瓷磚砌成,被認為是葡萄牙哥特式建築中的精品;另一個則是"洗濯房迴廊",是葡萄牙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雙層式迴廊。馬努埃爾一世時,建築師迭戈·德阿魯達將祈禱室的一半改建成教堂的寬敞前廳;另外一位著名的建築師若昂·德卡斯蒂利奧設計並建造了修道院房屋居室、餐廳、酒窯等設施,整個教堂僅有一個多窗的大廳,因為位於祈禱室西牆,故稱為「西窗」。聖器室和門廊也是獨巨匠心,別出心裁。修道院的建築被認為內有羅馬----拜占庭的風格,外有羅馬軍事堡壘特色。胡安二世國王期間,修道院開始衰落。1834年,教會騎士被逐出葡萄牙,從此,修道院一度受到了冷落。但是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是早期基督教徒勝利的象徵,以後又象徵着葡萄牙對外來文明的開放,因此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