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光采濕地農圃

光采濕地農圃1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光采濕地農圃位於台灣屏東縣林邊鄉。光采濕地農圃提供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體驗活動,體驗中結合林邊在地人文與環境,適合親子DIY體驗、學校戶外教學、企業團體員工旅遊、環境教育研習。目前由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經營,推動生態復育與環境保護,摸索、運籌生態食物鏈自然養殖、低耗水低耗能且更永續的新型產業,並與屏東縣政府透過公私協力合作發展再生能源的在地整合設施實驗「社區運作微型智慧電網」以及「防災抗澇水上高腳建築」示範;省思『氣候變遷』、關注『資源運用』、傳遞環境資訊(知識),引發大眾對在地環境問題、能源開發節用的敏感度與知覺。[1]

目錄

推動理念

 
光采濕地農圃一景2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林邊鄉內有光采濕地(因2009年莫拉克水災重創屏東林邊鄉,在政府單位及村里地區共同努力之下,租了占地面積約7公頃的土地,規劃為綠色能源之光采濕地)及崎峰濕地(占地面積約9.5公頃),崎峰濕地地位於大鵬灣東南方,附近緊鄰崎峰社區,公園北側進水口承接林邊大排左岸濕地之出流水,再匯流排入大鵬灣區域。光采濕地再生能源教育示範園區,於106年10月16日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目前提供具體的環境教育課程有『深愛林邊無陷練習題』、『光采綠色能源藏寶圖』,透過光采濕地場域環境認識,建構地層下陷後的想像未來世界,了解如何適應與調適氣候變遷下的環境,省思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進而了解環境權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增進節能減碳的行動力在生活中落實,並覺知哪些生活方式會影響地層下陷及環境問題。『光采不插電廚房』教學,透過瞭解太陽能被人類運用的基本原理,不用火,不用電,僅用太陽自然光熱烹煮食物,透過有趣的科學活動體驗低耗能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知道由大自然取得能量的作法。其中,並透過光采濕地進一步推動生態復育與環境保護,摸索、運籌生態食物鏈,自然養殖、低耗水、低耗能且更永續的新型產業,與屏東縣政府透過公私協力合作,發展再生能源的在地整合設施實驗「社區運作微型智慧電網」以及「防災抗澇水上高腳建築」示範;省思『氣候變遷』、關注『資源運用』、傳遞知識性的環境資訊,引發大眾對在地環境問題、能源開發節用的敏感度與知覺。[2]


濕地介紹

 
光采濕地農圃一景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林邊光采濕地農圃,是由社團法人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成立。以在地環境思維出發,從事各項社區營造工作,致力推廣在地自然、文史保護與紀錄。面對林邊地層下陷、土壤鹽化,以及莫拉克風災重創,協會轉化負面議題,以「與水共生共榮」友善環境的行動力,從陪伴鄉親走過災難的過程,號召、引導、探索、共創「光采濕地園區」,將在地資源特色,結合社區多元產業夥伴的參與,豐富核心價值–認識水資源議題、看見在地產業文化軌跡、農業永續經營的技術落實,在生態保育與體驗學習中用開放與尊重的分享交流,讓四方前來旅行的朋友,愉快接觸、感染環境教育的愛,成為一顆種子,回到家鄉用樂觀心胸紮根土地。藉由在地自然環境、生活樣貌與太陽光電下再生農村體驗學習場域,結合我們在第二十多年累積的行動經驗能力與在地知識,開發多元體驗行程,演繹林邊人文故事,為不同需求單位對象量身規劃戶外體驗活動。寓教於樂,以客製化、合理消費提供環境教育服務,並透過產地餐桌、品味在地產物旅行,帶動社區農漁產業對外溝通活化,加速落實環境教育普及化、在地化、產業化。[3]

曾獲APEC能源智慧社區智慧電網類銀質獎殊榮

 
曾獲APEC能源智慧社區智慧電網類銀質獎殊榮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位於林邊鄉的光采濕地全盛時期園區為7.2公頃,根本無法想像當初這裡曾被莫拉克風災摧殘成「濫田」,滿是積水及爛泥,根本無法耕作,最早協會以打造「滯洪池」的角度為出發點,在林邊火車站高架後,通洪順利下排,光采濕地建構成滯洪、淨水及養水種電園區,林邊鄉鬧區內這幾年未傳淹水,可說具有部分成效。而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配合時任屏東縣長曹啟鴻「養水種電」政策,在林邊火車站以西,以太陽能光電板及高腳屋等推動環境教育基地與體驗活動,更和國際大廠IBM電腦合作打造智慧能源示範區,還獲APEC能源智慧社區智慧電網類銀質獎殊榮,在國際間可說是聲譽卓著,若因天災成孤島,可自給自足72小時。[4]

視頻

【林邊光采濕地農圃-在地NGO的行動】

【106 0810 林邊光采濕地環境教育園區 盼營造生活博物館】

【20140716看見屏東─林邊高架車站與光采濕地】

參考文獻

  1. 林邊光采濕地 Jobus
  2. 屏東林邊光采溼地 ~ 深愛林邊無陷練習題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
  3. 其他資訊 林邊光采濕地農圃臉書
  4. 太陽能板有毒?這個濕地種電 魚鳥成群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