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兄弟(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兄弟》分上、下兩部,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重新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難中的崩潰過程。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出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是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慾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盪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連接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下兩部,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重新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難中的崩潰過程。小說獲得法國著名的《國際信使》周刊設立的「首屆《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余華依然是我們最好的小說家之一,我並不認為一個人在45歲時寫的一部長篇的成敗具有什麼決定性的意義,恰恰相反,這對讀者是有效的祛魅,它使我們意識到余華並非無所不能,他一樣會失敗,而余華本人也可能由此從封閉着他的文學神話中走出來,重新出門遠行,獲得新的自由。———李敬澤(文學評論家) 余華的《兄弟》以這樣的開頭吸引閱讀者的興趣:「李光頭坐在遠近聞名的鍍金馬桶上,閉上眼睛開始體會軌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測,李光頭俯瞰壯麗的地球如何徐徐展開,不由辛酸落淚,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經是舉目無親了。」這真是一個好故事的開頭。 余華在推出小說《兄弟》之外也順便把自己的粉絲再次逐一「檢閱」。在評價《兄弟》的問題上,明顯存在着對立的兩個團隊,一派是堅決支持派,他們捍衛着余華小說的文脈,甚至是他的敘述和講故事的能力,並不惜擺出《兄弟》能賣上上百萬冊作為證據來支撐;而另一派則是苛求派,當然這些應該還是余華的粉絲,他們對余華10年沒有作品抱怨太久,以至把很多刻薄和苛求的評價紛紛拋出。而筆者則認為,儘管這兩派各自心懷鬼胎,卻終究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這條戰線的基點就是:《兄弟》是一本好讀的小說。 余華自己更是賣了力氣,他像個民工一樣不惜力氣地在媒體上頻繁露面,從故事的起源講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文章的敘述說到電視上的兇殺新聞。也許,他只是想證明一個10年不推作品的作家,10年之後可以照樣寫作;也許,他還想證明,一個此前寫出過《活着》、《許三觀賣血記》的知名作家,10年後的作品應該比過去更好,即使不是更好,總該比過去賣得更多吧。 說句老實話,《兄弟》真是一個好讀的作品,尤其是它的前三分之一。他對一個鄉村「偷窺」故事的敘述,對情節的把握,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余華把作品的時代背景放在了從「文革」到今天這樣一個將近40年的交接點上,他喋喋不休地對媒體說,中國的40年有着歐洲400年的歷史跨度,小說要說的就是這個超越型的人性故事。儘管我們不知道《兄弟》的下部將如何演繹人性以及當代的傳奇,但僅僅從《兄弟》上部來說,余華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企圖。 文藝圈是不是又限入了一個「回憶」狂潮,就像《孔雀》和《青紅》,僅僅是當年最傑出的小說作品,筆者所看到的就有東西的《後悔錄》和余華的這部《兄弟》,它們在某種氣質上,簡直太像了;而它們在類型上,也是如此相似,就像《兄弟》里的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 不過比較起東西的《後悔錄》來說,《兄弟》一書過於暢銷,過於喧囂。對一個牛作家來說,這是最為自豪的事情,也許也是最為恥辱的事情。

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 2004年10月,余華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兄弟》上下兩冊基本消耗了作家兩年的時間。 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長篇小說《活着》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2008年憑藉作品《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余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作品以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着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實現了文本的真實。余華曾坦言: 我覺得我

內容預覽

我們劉鎮的超級巨富李光頭異想天開,打算花上兩千萬美元的買路錢,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上太空去遊覽一番。李光頭坐在他遠近聞名的鍍金馬桶上,閉上眼睛開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軌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測,李光頭俯瞰壯麗的地球如何徐徐展開,不由心酸落淚,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經是舉目無親了。 他曾經有個相依為命的兄弟叫宋鋼,這個比他大一歲、比他高出一頭,忠厚倔強的宋鋼三年前死了,變成了一堆骨灰,裝在一個小小的木盒子裡。李光頭想到裝着宋鋼的小小骨灰盒就會感慨萬千,心想一棵小樹燒出來的灰也比宋鋼的骨灰多。 李光頭母親在世的時候,總喜歡對李光頭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她這話指的是宋鋼,她說宋鋼忠誠善良,說宋鋼和他父親一模一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