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董文用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董文用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董)文用字彥材,(董)俊之第三子也。世祖在潛藩,命文用主文書,講說帳中,常見許重。世祖即位,建元中統。阿術奉詔伐宋,召文用為其屬,文用辭日:「新制,諸侯總兵者,其子弟勿復任兵事。今吾兄文炳以經略使總重兵鎮山東,我不當行。「阿術曰:「潛邸舊臣,不得引此為說。」文用謝病不行。

至元改元,召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時諸王只必鐵木兒鎮西方,其下縱橫需索無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輒面折以法其徒積忿譖文用於王。王怒,召文用,使左右雜問之,文用曰:「我天子命史,非汝等所當問。」王即遣其傅訊文用。文用謂之曰:「我漢人,生死不足計。

所恨者,仁慈寬厚如王,以重戚鎮遠方,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傷王威名,於事體不便。」因歷指其不法者數十事。其傅驚起,去白王,王即召文用謝之曰:「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譖不行而省府事頗立。會初得江南,圖籍、金玉、財帛之運,日夜不絕於道,警衛輸挽,日役數千夫。

文用憂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從轉運主者言:「州縣吏卒,足以備用,不必重煩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誠然,萬一有不虞,則罪將誰歸!「文用即手書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時耕,而運事亦不廢。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東宮,以文用舊臣,欲使文用授皇孫經,具奏上,以帝命命之。文用每講說經旨,必附以朝廷故事,丁嚀臂喻,反覆開悟,皇孫亦特加敬禮。是歲,世祖崩,成宗將即位上都。帝在東宮時,正旦受賀,於眾中見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見至尊,甚稱汝賢。「輒親取酒飲之。至是,眷賚益厚。大德元年,上章請老,六月戊寅,以疾卒,年七十有四,諡忠穆。 (節選自《元史•列傳三十五》)

譯文

董文用,學彥材,董俊之第三子。世祖為王侯時,命董文用主管文書,在世祖帳中講說,常得稱許。世祖即位,建立年號中統。阿術奉詔伐宋,召董文用做他的屬官,董文用推辭說:「新制規定,統兵的諸侯,其子弟不能再擔任軍中職務。現在我的兄長董文炳以經略使的官職統領重兵鎮守山東,我不應當隨你出行。」

阿術說:「你是皇上即位前的舊臣,不能引用這個規定作為理由。「董文用只好稱病謝絕,沒有隨軍出行。至元元年,朝廷下詔任命他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當時諸王只必鐵木兒坐鎮西部,其下屬橫行無忌,無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無法應付。董文用把這幫人召到幕府來,當面用國法來教育他們。這些人惱怒,去向諸王只必鐵木兒說董文用的壞話。王怒,召來董文用,派左右人來質問他,董文用說:「我是天子任命的官員,不是你們有資格質問的。」王即遣其老師來訊問董文用。董文用對他說:「我是漢人,生死置之度外。但遺憾的是,王本是個仁慈寬厚的人,且以皇室貴威來坐鎮遠方,但其下人毒害百姓,欺凌官府,損害王的威名,對王來說也不體面。」

「接着歷數王的下屬做的數十件不法的事。這位老師驚訝起身,回去稟告於王,王即召董文用來表示道歉:「若非郎中,我還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這樣的忠心侍奉朝廷,請勿懈息。」從此以後,讒言再不起作用了,行省的事也好辦了。正逢剛剛占領江南,圖冊文書、金玉、財帛的運輸,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衛和運送物資,每天就要役使數千人。董文用擔憂這件事,說:「我的百姓疲敝啊,而且這又妨礙了耕作,這大概是不行的啊。」於是對主管轉運的官員說:「州縣的吏卒,足夠備用了,不必再煩擾我的百姓。「主管官員說:「你說的確實是這樣,萬-有不處之罪,那由誰來承擔呢?」董文用馬上就手書了官職姓名來擔保這件事。

老百姓得以按農時耕種,而朝廷運輸之事也沒有受到影響。至元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東宮,因董文用是舊臣,欲使他為皇孫講經,把這事上奏皇帝,以皇帝的命令讓他做這件事。董文用每講說經書中主旨時,必以朝廷先例和典制,作為比喻來反覆開導,皇孫對他也十分尊敬。這年,世祖去世,成宗將在上都繼位。成宗做太子時,正月初一接受道賀,在眾人中看見董文用,就把他召到跟前,說:「我以前與皇上見面,皇上很是稱讚你的賢能。」就親自取酒給他喝。到成宗維位後,董文用受到的眷愛和賞賜更加豐厚。大德元年,董文用上奏章請求退體,六月的戊寅日,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歲,諡號忠穆。[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