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焦德裕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焦德裕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焦德裕,字寬父,其遠祖贊,從宋丞相富弼鎮瓦橋關,遂為雄州人。父用,仕金,由束鹿令升千戶,守雄州北門。太祖兵至,州人開南門降,用猶力戰,遂生獲之。帝以其忠壯,釋不殺,復舊官。徇地山東,未嘗妄殺一人。年六十二卒,後以德裕貴,追贈中書左丞,封恆山郡公,諡正毅。德裕通《左氏春秋》,少拳勇善射,從其舅解昌軍中。
金將武仙殺真定守史天倪,仙既敗走,其黨趙貴、王顯、齊福等保仙故壘,數侵掠太行。太宗擇廷臣有才辯者往招之,楊惟中以德裕薦。遂使真定,降齊福,擒趙貴,王顯亡走,德裕追射殺之,其地悉平。詔賜井陘北障城田。中統三年,李璮平,世祖命德裕曲赦益都。宋臣夏貴圍宣撫使張庭瑞於虎嘯山,實薪土塞水源,人無從得飲。
帥府檄德裕援之。德裕夜薄貴營,令卒各持三炬,貴驚走,追及鵝溪,馘千人,獲馬畜兵仗萬計。升京畿漕運使。
十一年,從丞相伯顏南征,授僉行中書省事。遂從下安慶。至鎮江,焦山寺主僧誘居民叛,丞相阿術既誅其魁,欲盡坑其徒,德裕諫止之。命德裕先入城撫定。宋平,賜予有加。奉旨求異人異書。平章阿合馬譖丞相伯顏殺丁家洲降卒事,奏以德裕為中書參政,欲假一言證成之,德裕辭不拜。久之,得簽行省事。
十四年改淮東宣慰使淮西賊保司空山檄淮東四郡守為應元帥帖哥邏得其檄即械郡守許定國等四人使承反狀將籍其家。德裕言:「四人者,皆新降將,天子既寵綏之,有地有民,盈所望矣,方誓報效,安有他覬。奈何以疑似殺四守,寧知非反間耶?」盡復其官。拜福建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恆國公,諡中肅。 (節選自《元史.焦德裕傳》 ,有刪改)
譯文
焦德裕,字寬父,遠祖焦贊曾隨從宋丞相富弼鎮戍瓦橋關,於是成為雄州人。父親焦用,在金朝為官,由束鹿縣令升千戶,守衛雄州北門。太祖軍隊到達後,雄州人開南門投降,焦用仍奮力作戰,終被蒙古軍活捉。太祖因為他忠義勇敢,釋放不殺,恢復其原來官職。焦用奉命進軍山東。
年六十二歲時去世,後來因為德裕官位顯赫,追贈焦為用中書左丞,封恆山郡公,諡號正毅。德裕通曉《左氏春秋》,年少就勇敢善射,跟隨其舅父解昌在軍中。金將武仙殺害元真定守臣史天倪,武仙戰敗逃走後,他的黨羽趙貴、王顯、齊福等仍占據武仙的老巢,多次劫掠太行。
太宗選派朝廷大臣中有才善辯者去招降,楊惟中推薦德裕,於是德裕出使真定,勸降了齊福,生擒趙貴,王顯逃走,德裕追擊射死了他,真定地區全部得到平定。朝廷下詔賜給他井陘北邊靠近城牆的的田地。中統三年(1262),李璮叛亂被平定,世祖命德裕去益都實施特赦。宋臣夏貴在虎嘯山圍攻宣撫使張庭瑞,帥府令德裕援救。
德裕夜間逼近夏貴軍營,命令士卒每人手持三把火炬,夏貴驚慌逃走,追至鵝谿,斬首一千人,繳獲馬匹軍械數以萬計。升任京畿漕運使。
十一年,隨丞相伯顏南征,被任命為行中書省僉事。於是隨軍攻下安慶,到達鎮江,焦山寺主持僧人引誘當地居民背叛元朝,丞相阿術已經處死了他們的首領,準備將其他黨徒全部活埋,焦德裕勸說並制止了阿術。德裕奉命先入城安撫。平定宋朝後,對德裕賞賜優厚。奉旨求異人異書。
平章阿合馬以殺丁家洲降卒一事誣告丞相伯顏,並奏請任命德裕為中書參政,想要借德裕之言證實對伯顏的誣告,德裕推辭不接受任命。很久以後德裕重新擔任行省僉事。至元十四年,德裕改任淮東宣慰使。
淮西反元勢力固守司空山,傳令淮東四郡郡守作為內應,元帥帖哥的巡邏兵得到賊寇的文書,立即逮捕郡守許定國等四人,要他們承認其反元罪狀,並準備沒收其家產。德裕說:「這四人,都是剛剛投降的將領,天子已經給予恩寵安撫他們了,使他們有轄地有屬民,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他們)正要誓死報效朝廷,豈能有其他非分之想。
為何怎能因懷疑就殺掉這四位郡守,怎麼知道不是敵人的反間之計?」全部恢復了他們的官職。任命德裕為福建行省參知政事。至元二十五年(1288)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恆國公,諡號忠肅。[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