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本紀第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本紀第一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

歲甲子,帝大會於帖麥該川,議伐乃蠻。群臣以方春馬瘦,宜俟秋高為言。皇弟斡赤斤曰:「事所當為,斷之在早,何可以馬瘦為辭?」別里古台亦曰:「乃蠻欲奪我弧矢,是小我也,我輩義當同死。彼恃其國大而言夸,苟乘其不備而攻之,功當可成也。」帝悅,曰:「以此眾戰,何憂不勝。」遂進兵伐乃蠻,駐兵於建忒該山,先遣虎必來、哲別二人為前鋒。

太陽罕至自按台,營於沆海山,與蔑里乞部長脫脫、克烈部長阿憐太石、猥剌部長忽都花別吉,暨禿魯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諸部合,兵勢頗盛。時我隊中羸馬有驚入乃蠻營中者,太陽罕見之,與眾謀曰:「蒙古之馬瘦弱如此,今當誘其深入,然後戰而擒之。」其將火力速八赤對曰:「先王戰伐,勇進不回,馬尾人背不使敵人見之。今為此遷延之計,得非心中有所懼乎?苟懼之,何不令后妃來統軍也。」太陽罕怒,即躍馬索戰。

帝以哈撒兒主中軍。時札木合從太陽罕來,見帝軍容整肅,謂左右曰:「乃蠻初舉兵,視蒙古軍若甗珝羔兒,意謂蹄皮亦不留。今吾觀其氣勢,殆非往時矣。」遂引所部兵遁去。是日,帝與乃蠻軍大戰至晡,禽殺太陽罕。諸部軍一時皆潰,夜走絕險,墜崖死者不可勝計。明日,餘眾悉降。於是朵魯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四部亦來降。 歲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經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駝而還。

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雲。 (選自《元史•本紀第一》),有刪節)

譯文

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名叫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

甲子年,太祖在帖麥該川舉行大聚會,商議討伐乃蠻。群臣認為正當春天,馬匹瘦弱,應當等到秋高氣爽再說。太祖的弟弟斡赤斤說:「應當做的事情,就要早做決斷,怎能用馬匹瘦弱作為託辭呢?」別里古台也說:「乃蠻想要奪取我們的弓箭,這是小看我們啊,我們在道義上應當同生共死。他們仰仗國家強大就說大話,如果乘他們沒有防備而去進攻,功業應當可以成就。」太祖很高興,說:「使用這樣的部眾作戰,何愁不勝?」於是進兵討伐乃蠻。在建忒該山駐軍,先派遣虎必來、哲別二人做先鋒。

太陽罕從按台前來,在沆海山紮營,與蔑里乞部君長脫脫、克烈部君長阿憐太石、猥剌部君長忽都花別吉,以及朵魯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等部會合,兵力非常強盛。當時隊伍中有匹受驚跑進乃蠻營中瘦馬,太陽罕見到後,與眾人謀劃道:「蒙古人的馬如此瘦弱,現在應當誘敵深入,然後一戰而生擒他們。」他的將領火力速八赤回答說:「先王征戰,勇敢向前而不回頭,馬尾人背,不讓敵人見到。現在制定這樣拖延時間的計策,莫非是心中有所畏懼嗎?如果真是畏懼敵人,為什麼不讓后妃來統率軍隊呢?」太陽罕大怒,當即策馬前來挑戰。

太祖命令哈撒兒指揮中軍。當時札木合跟隨太陽罕前來,看到太祖軍容整齊嚴肅,對左右說:「乃蠻起初舉兵,把蒙古軍隊看成是黑色的羊羔兒,意思是蹄皮也不會留下。如今我看他們軍隊的氣勢,恐怕已經不同以前了。」於是率領自己的軍隊逃走。這一天,太祖與乃蠻軍隊大戰到傍晚,生擒並殺死太陽罕。各部軍隊頃刻間全部潰散,夜晚取道懸崖峭壁,墜崖摔死的人無法統計。第二天,殘餘部眾全部投降。於是朵魯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四部也前來投降。

乙丑年,太祖出征西夏,攻取力吉里寨,經落思城,大肆掠奪那裡的人民及其駱駝而還。

元年丙寅,太祖大會諸王群臣,豎立懸掛九條飄帶的白旗,在斡難河的源頭即皇帝位。諸王群臣共同進獻尊號為成吉思皇帝。這一年實際上是金朝泰和六年。

太祖沉着持重且有雄才大略,用兵如神,所以能消滅四十個國家,並平定了西夏。他的豐功偉績很多,可惜當時的史官還不完備,或許有許多事情沒有記載下來。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