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康里脫脫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康里脫脫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康里脫脫,少時從其兄獵於燕南,世祖見其骨氣沉雄,命宿衛。五年,海都犯邊,脫脫從太子武宗討之,大破其眾,武宗壯之。成宗大漸,太后以兩子星命付陰陽家推算,頗惑其言,武宗有慮。時武宗、仁宗同為太子,武宗進脫脫而言曰:「我捍禦邊陲,勤勞十年,又次序居長,神器所歸,灼然何疑?」命脫脫往察事機。脫脫至大都,道武宗旨以聞,太后、仁宗與語曰:「聞汝所致言,殆有讒間。汝速歸,彌縫闕失,則功為不細矣。」脫脫承命即行。歸具致太后仁宗之語武宗釋然無疑使使還報即日命駕上都正位宸極尊太后為皇太后仁宗為皇太子。

只兒哈忽嘗有不遜語,將置於法,脫脫曰:「陛下新正位,大信未立而輒行誅戮,恐自危。」乃宥之。察八兒率諸王內附,脫脫即席陳西北諸藩離合之由、去逆效順之義,聽者傾服。後遷尚書省右丞相。尚書省賜予無節,遷敘無法,財用日耗,名爵日濫。脫脫進言恪遵舊制,僥字之風頓衰。宗王南忽里部人告其主為不軌,脫脫辯其誣,抵告者罪。

仁宗即位,拜脫脫江浙行省左丞相。下車,進父老問民利病,咸謂杭城便河堙廢已久,若疏鑿以通舟楫,物價必平。僚佐或難之,脫脫曰:「民以為便,行之可也。」不月而成。英宗嗣位,召拜御史大夫。時帖赤先為大夫,陰忌之,奏改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復嗾言者劾其擅離職守,將徙之雲南,會帖赤伏誅,乃解。卸職,家居不出者五年。泰定四年薨,追贈太師、上柱國,諡忠獻。脫脫嘗即宣德別墅延師以訓子侄,鄉人亦化之,皆向學。朝廷賜其精舍額曰景賢書院。 節選自《元史•康里脫脫傳》

譯文

康里脫脫,年輕的時候跟着哥哥在燕南狩獵,世祖見他身體強健,精氣沉穩,命他擔任宿衛。大德五年(1299),海都侵犯邊境,脫脫跟隨太子武宗征討他,大敗海都的兵馬,武宗認為他勇壯。成宗病情危重,太后把兩個兒子的星宿及生辰八字等交給陰陽家去推算,聽了他們的推算後,很有些困惑(另一種翻譯:非常迷信他的話),武宗有些擔心。當時武宗與弟弟仁宗同為太子,武宗召脫脫來跟他說:「我守衛邊境,勤勞辛苦已經十年了,兄弟中,我又居長位,由我繼承皇位,有什麼可以疑惑的呢?」武宗命令脫脫回京去訪察事情真相。脫脫趕到大都,將武宗的想法報告給太后和仁宗,太后和仁宗對脫脫說:「聽了你傳來的話,恐怕是有讒言離間我們。

你迅速回去,(替我們)彌合嫌隙缺失,那麼你的功勞不小啊。」脫脫接受命令後即可出發,(脫脫)回去後,詳細地把太后、仁宗的話轉述給武宗,武宗心中釋然,不再懷疑,派遣使者回京報告。(武宗)即日啟程回大都,即皇帝位,尊太后為皇太后,立仁宗為皇太子。

只兒哈忽曾經有過對武宗不敬的話,(武宗)準備要法辦他,脫脫說:「陛下新登大寶,君王的威信還沒有建立,就誅殺臣子,恐怕會人人自危。」於是(武宗)寬恕了只兒哈忽。察八兒率諸王來歸附朝廷,在宴會上,脫脫陳述西北諸藩王時離時合的因由,以及應放棄叛逆之路、效忠皇室的道理,眾人都很佩服。後來遷任尚書省右丞相。尚書省賞賜沒有節制,官吏的任用升遷沒有法度,以致國家財政一天天困難,官吏名爵一天天泛濫。脫脫進言,應該遵行國家舊有的制度,人們奔走角逐的風氣頓時衰減了。宗王南忽里的部人誣告他行為不軌,脫脫審辨清楚這是誣告,判誣告的人抵罪。

仁宗即位後,任命脫脫為江浙行省左丞相。他一到職,就召集父老鄉親們詢問民間覺得好的和不好的事。(百姓們)祁說杭州城原來方便百姓通行的河道堵塞荒廢已經很久了,如果疏通開鑿使船舶通航,物價必定能穩定(或被平抑),脫脫的幕僚中有的人覺得這樣做很難,脫脫說:「既然百姓們認為疏通河道有便利,那就施行。」不到一月河道疏通完成。英宗即位,徵召他擔任御史大夫。這時候,帖赤之前擔任御史大夫,暗中忌妒脫脫,上奏皇帝改任脫脫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又唆使言官彈劾脫脫擅離職守,準備要杷他貶謫到雲南去,趕上帖赤因罪伏法,(脫脫)才得以解脫。脫脫卸任所有職務,在家五年沒有出門。脫脫在泰定四年(1327)去世。

追贈太師、上柱國,諡「忠獻」。脫脫曾在宣德別墅請塾師教導子侄輩,鄉里的人們也因此得到教化,都一心向學。朝廷賜其匾額,名曰「景賢書院」。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