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崔彧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崔彧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崔彧,字文卿,弘州人。負才氣,剛直敢言,世祖甚囂重之。至元十六年,奉詔至江南訪求藝術① 之人。明年, 自江南回,首言忽都帶兒根索② 亡宋財貨,煩擾百姓。世祖雖聽其言,然虛實競不辨決也。 十九年,除集賢侍讀學士。彧言於世祖:「阿合馬當國時同列皆知其悉無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誅乃各自以為潔誠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馬所用之人皆革去」從之。二十年,上疏言時政十八事,開廣言路,多選正人諸事。疏奏,即日命中書行其敷事。二十一年,彧劾奏盧世榮不可居相職,忤旨,罷。二十三年,拜中書右丞。三十年,彧言:「大都民食唯仰客糴,頃緣官括商船載遞諸物,致販鬻者少,米價翔踴。臣等議:勿令有司括船為便。」從之。寶泉提舉張簡及子告或嘗受鄒道源、許宗師銀萬五千兩,又訟彧不法十餘事。有旨就辯中書。彧已書簡等所告與己宜時者為牘袖之,視而後對。簡父子所告皆無驗,並系獄,簡疫死,子坐杖罪除名。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彧以久任憲台,乞遷他職,不許。成宗諭之日:「卿若辭避,其誰抗言哉!」大德元年,彧又條陳台憲諸事,皆見於施行。於是彧居御史台久,又守正不阿,以故人痰之。彧進以病辭,成宗諭之曰:「卿之辭退,誠是已,然勉為朕少留之。」二年,加榮祿大夫、平幸政事,尋與御史大夫禿赤奏:「世祖聖訓,凡在籍儒人,皆復其家。今歲月滋久,老者已矣。少者不學,宜遵先制,俾廉訪司常加勉勵。」成宗深然之。彧以是歲九月卒。至大元年七月,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鄭國公,諡忠肅。 (節選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有刪改) 【注】①藝術:陰陽占卜技術。②根索:全部追討。

譯文

崔彧,字文卿,是弘州人。為人自負有才,剛直敢言,深受元世祖的器重。至元十六年,奉詔到江南訪求陰陽占卜之人。第二年從江南回京,第一次上奏說使臣忽都帶兒全部追討原宋朝的財物、煩擾百姓等情形。世祖雖然聽了他的話,但不能判斷他說的是否真實,故未處理。 至元十九年,任集賢侍讀學士。崔彧對世祖說:「阿合馬掌權時,同朝官員都知他奸惡,但無一人提出要怎麼辦;等到阿合馬被處死後,這些人又各自表示自己的清白,這是最大的欺騙。前面已有聖旨,凡是阿合馬任用的人統統革職。」世祖同意他的建議。至元二十年,上書提出有關政事的十八條意見,說到儘量給下面創造發表意見的條件,多選用正直之人等事情。奏章剛交上去,元世祖當天就命中書省先選擇其中可行的事情立即施行。至元二十一年,崔彧劾奏盧世榮,指出他不能擔任宰相職務,違反了皇帝旨意,被罷官。至元二十三年,被任命為中書右丞。至元三十年,崔彧上書說:「大都百姓的食糧全賴商人供給,近來因為官府將商船征去運載朝廷的各種物資,致使糧商稀少,米價暴漲。臣等認為,不要讓官府為了一己之便徵發民船。」朝廷允准。寶泉提舉張簡和他的兒子指控崔彧曾受鄒道源、許宗師的賄賂銀五千兩,又指控崔彧十多件違法的事。朝廷傳旨,讓他在中書省進行辯論。崔彧把張簡等人告自己的內容和自己應該回答的內容都寫在木片上藏在袖子裡,看了以後才回答。經查實,張簡父子的指控都沒有證據,一併將他們以誣告罪下獄。張簡在獄中死亡,兒子被判杖刑,削去官職。 至元三十一年,元成宗即位。崔彧認為自己已久任御史台官員,請求調任別的職務,不被允許成宗對他說:「卿若辭去此職,還有誰來秉忠直言呢!」大德元年,崔彧又分條陳奏若干意見,均被皇上採納施行。在這時,崔彧在御史台居官日久,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逢迎任何人,因此許多人疾恨他。崔彧便稱病辭職。成宗對他說:「卿要辭退是可以的,但要勉力為朕再留任幾年。」大德二年,崔彧被加任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不久與御史大夫禿赤上奏:「世祖曾經聖明地訓示,凡是登記在冊的讀書人,他的全家都不服勞役。現在時間已經久遠,老者已經去世,年輕一輩不認真學習。應遵循先朝制度,使廉訪司時常加以勉勵。」成宗深深地感到他說的很對。崔彧在這年九月去世。至大元年七月,被追贈為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鄭國公,諡號「忠肅」。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