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何實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何實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何實,字誠卿,其先北京人。曾祖摶霄雄於貲,好施與,鄉里以善人稱。實少孤,依叔父居。及長,通諸國譯語,驍勇善騎射,倜儻不羈。遠近之民,慕其雄略,咸歸心焉。
歲乙亥,中原盜起。錦州張鯨自立為臨海郡王,遣使納款於太祖。尋以叛伏誅。鯨弟致初以叛謀於實,實厲聲叱曰:「天之歷數在朔方,汝等恣為不軌,徒自斃耳!」乃籍戶口一萬,募兵三千,丙子春,歸。
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拊髀①欣躍,大加稱賞,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一,命從木華黎選充前鋒。時張致復據錦州,實與賊遇於神水縣,挺身陷陣,殊死戰,殺三百餘人,獲戰馬兵械甚眾。木華黎奏賜鞍馬弓矢以勵之。以功為帳前軍馬都彈壓。
癸未,木華黎卒,子孛魯嗣。武仙叛,據邢。實帥師五千圍之立雲梯先士卒登堞橫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黨遁去。實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斬,軍中肅然,士民按堵②。孛魯命戍於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丁酉,太宗數召入見,實貢金幣紋綺三篚。次陵州,遇寇,實與左右射之,斃二十餘人,生獲十餘人。朝於幄殿,帝歡甚,問遇盜之故,命所獲寇勿殺,仍以賜實。
是日,賜坐,與論軍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帥,後當重任。」實叩頭謝曰:「小臣從事鋒鏑二十餘年,身被十餘槍,右臂不能舉,已為廢人矣。願辭監軍之職,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歲獻織幣,優遊以終其身,於臣足矣。」帝默然不悅,令射以觀其強弱,實不能射。命入宿衛,密使人覘之,實臂果不能舉。固辭十餘,始可其奏。遂錫宴,取金符親賜之,授以漢字宣命③,充御用局人匠達魯花赤④,子孫世其爵。
丁巳,卒於博。(《元史•列傳第三十七》,有刪節)
譯文
何實,字誠卿,他的祖先是北京人。曾祖何摶霄在資財方面很雄厚,喜歡施捨賜予,鄉里人用「善人」這一名號稱呼(他)。何實小時候成了孤兒,依靠叔父生活。等到長大後,通曉各國語言,驍勇善於騎射,倜儻不羈。遠近的人,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歸附他。
乙亥年,中原亂軍四起。錦州張鯨自立為臨海郡王,派遣使者向太祖表示降服,不久因為叛逆被處死。張鯨的弟弟張致當初把起兵的想法和張實商量,張實厲聲呵叱他說:「上天顯示的繼承帝位的次序輪到了北方,你們這些人恣意地做不合法度的事,只是自尋死路罷了!」於是登記好一萬戶人口,招募三千士兵,在丙子年的春天前歸順。
大將軍木華黎和(他)討論軍事,(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變。(木華黎)用手拍打着大腿,十分高興激動,對何實十分欣賞,於是把他引見給了太祖,(何實)獻上了治理軍隊和百姓的方法。太祖很高興,賜給(他)一套(把)寶劍,命令(他)跟從木華黎擔任前鋒。當時張致再次占據了錦州,何實在神水縣與敵軍相遇,他奮身而起,沖入敵人的陣地,拚死作戰,殺了三百多名敵人,繳獲了眾多的戰馬武器,木華黎上奏賜給他鞍馬弓箭鼓勵他。因為有功勞,(何實)擔任了帳前軍馬都彈壓一職。
癸未年,木華黎死了,他的兒子孛魯繼承了他的職位。武仙叛亂了,占據了邢地。何實率領五千士兵包圍邢地,士兵們樹起雲梯。(何實)身先士卒,登上城牆,手持長矛猛衝敵軍。城池被攻破,武仙逃跑。何實追逐逃跑的敵軍追了四十里,打垮了敵人。當晚,武仙的同夥都逃跑了。何實下令,膽敢擅自搶奪百姓財物的人將被問斬。軍中秩序良好,百姓生活安定。孛魯命令(他)在邢地戍邊,(何實)多實施良好的政令,邢地的百姓像敬重神明一樣敬重(他)。
丁酉年,太宗多次召他入京,何實進貢了三筐金幣綢緞。(何實)在陵州停留的時候,遇上盜賊,何實和手下射擊他們,擊斃了二十多人,俘虜了十幾個人。在幄殿朝見皇上,皇上很高興,問(他)遇到盜賊的原因,命令所俘虜的盜賊不要殺掉,仍然把(他們)賞給何實。
當天,(皇上)賜坐,跟他談論軍中的舊事,很久之後,(皇上)說:「考慮到你效力很多年了,我想把征行元帥的職務交給你,以後還要擔當重任。」何實叩頭謝恩說:「小臣我參軍打仗二十多年了,身體遭受了十多處的槍傷,右臂不能上舉,已經成為廢人了。
希望辭去監軍的職務,有幸得到元佩金符,督率治理工匠,每年向朝廷進獻布匹錢幣,悠閒地過完自己這一生,對於我說就足夠了。」皇上沉默不高興,命令他射箭,來察看他身體的強弱,何實不能射箭。(皇上)命令(他)在宮中擔任警衛,暗中派人偷偷觀察他,何實的手臂確實不能上舉。(何實)堅決地推辭了十幾次,(皇上)才同意了他的奏請。於是賜宴,取金符親自賞賜給他,把用漢字寫成的皇帝的詔命交付給他,(讓他)擔任御用局人匠達魯花赤,子孫世襲這個爵位。 丁巳年,(何實)在博地去世。[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