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兒時的記憶晉祠(夏曉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兒時的記憶晉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兒時的記憶晉祠》中國當代作家夏曉喻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兒時的記憶晉祠

晉祠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鎮。曾有著名的作家梁衡寫的《晉祠》作為初中語文教材,在課堂學習。他在開篇寫道:「出太陽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瓮。山上原有石,如瓮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着,百餘座殿、堂、樓、閤、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奏鳴,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還有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吳伯簫也寫過《南老泉》也曾做為中學語文教材。他寫道:「南老泉」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仿佛已經看見了。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活潑潑的,青春長在的。

如今的晉祠,依然是綠樹成蔭,掩映殿、堂、樓、閤、亭、台、橋、榭。然而,失去了南老泉水的滋潤,也就失去了許多天然的風華

晉祠最有名的是南老泉水和晉祠大米。只有晉祠的南老泉水,才能澆灌出這一片黑色的土地,長出白嫩嫩的,肉筋筋的吃到嘴裡香噴噴的大米。晉祠的大米做出來一個一個是立着的,看着就香。這也成為了歷史

我要說的是晉祠的水,那種美,是動態的充滿活力的,會吟唱的有生命力的。

晉祠的水一出南老泉,就被分為了十眼,北七,南三,分隔明顯。我想說的是南三的水,因為我從小就是吃着這三眼水成長的。父親身體不好,哥哥又當兵不在,初中的我就當起了家裡挑水洗衣的活,記憶比較深刻一點。

晉祠的水常年恆溫18度左右,東暖夏涼。冬日裡,流水熱氣騰騰,肉眼都可看到那縹緲的水汽。水汽日夜蒸騰,遇到上面的冷空氣,在河岸兩邊結成形態各異冰晶,有動物形象,有人物形象的,有風景。煞是美觀。看着這些景象,會引發兒時的童話想象。可以把他想象成各種故事,在心中演繹。那時候給我的感覺,晉祠的水是活着的熱情的,洋溢着勃勃生機。每天唱着歌,歡快地奔向遠方。

從廟裡流出的,向南流的水要經過一條晉祠街,大多從地下走。留有幾個露天的口兒,供居民吃飯洗衣用。記得有一出廟西門外有一個露天可供用的,再向南西山曠務局邊,那有一條引出的河水,是楊二酉引出的一條小河,記不太清楚了。再向南,工療宿舍邊的小巷裡面也有一個再過去,就到了南門外劉五小家院子裡有一個。那是私人的地方很多時候不方便。一般我們都是在南沙河那個口上挑水洗衣。那時沒有自來水,要用扁擔去挑水。

記得河寬大約有一點五米左右,水深有一米多,水流涯急,一不小心衣服也會飄走。

夏日里,晉祠的水,依然是18度左右,那可是夠涼爽的。是避暑盛地,乘坐公交車一過西鎮,就會感到一陣清涼迎面而來,使人渾身涼爽,精神都恍然一新。

晉祠的水把晉祠打造成了一個洞天福地。可是,現在這一股水一遠離晉祠而去。那種感覺 與享受再也沒有了。

[1]

作者簡介

夏曉喻,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