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醫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傣族醫學 |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種烈性傳染病流行,尤以瘧疾為甚,廣大傣族人民缺醫少藥,十分痛苦。醫院、衛生防疫站、瘧疾防治所以及婦幼保健機構迅速建立,鄉有衛生院(所),許多村有醫療站,早已撲滅了鼠疫,控制了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顯著高。芒市過去是聞名的瘧疾區,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於病魔的侵襲,到1949年只剩1800餘人,而現在已成為近3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傣族醫學
治療方法; 芬雅、沙雅、果雅、暖雅、能雅
代表書籍; 《羅格牙坦》等
代表專家; 康朗侖
治療方法
芬雅(傣語,研藥或磨藥之意)在碗內盛適量冷開水或米湯,可根據不同疾病而定。按配方將各種藥物蘸水或米湯在小麻木鹼下研靡成合劑藥汁於碗內,內服或外擦。一般貴重藥品及緊缺藥物多用此法,主要治療因風(佤藥塔)失調引起之疾病、婦科疾病和一些危重病,亦用於藥物及食物中毒。
烘雅(傣語,熏藥之意)按所需配方取藥物切碎(多用鮮品),置於鍋內(或金屬大盆內)加水煎煮,患者坐於鍋(或盆)之上,借藥物蒸氣熏蒸肌體以達治療目的。本法主要用於因體內風(佤約塔)、水(阿波塔)失調而致之肌肉、關節風濕疼痛、肢體麻木、產後虛弱、不思飲食等症。
沙雅(傣語,刺藥之意)將配好方的藥物切碎,乾燥,共研為末,拌入鵝油內浸泡備用。用時醫者用潔淨之銅針(狀如直杆梅花針)淺刺患部皮膚,再塗於配好方藥油。本法亦用於體內風(佤約塔)、水(阿波塔)失調而致之風濕關節疼痛。
果雅(傣語,敷藥之意)按配方將所需藥物取鮮品,切碎搗爛,視病情分別加入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合均勻,用芭蕉葉包好,置於火中煨熟,趁熱包敷於患處,以不燙傷皮膚為度。主要用於接骨、跌打扭傷、風濕麻木疼痛、頭痛、腰腿疼痛等症。
暖雅(傣語,睡藥之意)按配方將所需藥物(多用鮮品)切碎加少量水煎煮一定時間(或炒,或蒸視病情而定),取出藥渣拌入酒或炒熱之酒糟,拌勻平攤於木板上,上鋪席芭(亦可用布單)。患者趁熱睡於藥床上,上蓋被子,使藥氣熏蒸身體以達到治療目的。本法亦多用於風濕麻木、肢體疼痛各症。
能雅(傣語,蒸藥之意)此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配好方的藥物切碎裝入容器內,置於甑內蒸一定時間,取藥物蒸餾液內服(芳香類藥物多用此法)。二是將藥物直接放入甑內蒸製一定時間,取出加酒趁外患部。多用於腹痛、肢體痛等各種疼痛症。
傣醫書籍
《羅格牙坦》為巴利語音譯,傣語稱《坦乃羅》(作者和成書年代不清),記述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語音學;二是文學藝林;三是醫學、藥物學、氣功等,較集中地闡述了人與自然、季節、氣候的相互關係等。書中記述說:千百萬年前,原始傣族先民通過吃草根樹皮和野生植物的葉、花、果、籽作為充飢時的糧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各種植物種類的不同,果實味道的差異,食用後給身體帶來的不同作用(產生各種生理現象上的變化),從而獲得了藥物學的知識,為後世醫家深入探索傣醫學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史學價值。
《戛牙三哈雅》共分5集,1-2集闡述了人體生理解剖;人體受精與胚胎的形成;人和自然的生存關係,人體《坎塔擋細》即:五個方面的內容,亦為"五蘊"(色、受、行、想、識)和人體的四要素"塔、都、擋、細"(風、火、水、土)的平衡與盛衰等。並闡述了人體內32類體屬及其細胞、臟腑等1500種物質成分及其組織結構;寄生蟲;人體生命的起源、循環、新陳代謝等等。用《坎塔檔細》和"四塔"爹卓塔(炎),佤約塔(風),阿波塔(水),巴塔維塔(土)的理論形象地解釋了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論述了人的居住環境與病因,並將一年12個月分為"臘魯檔三"(熱季、冷季、雨季)三個季節,認識到不同季節的發病和特點,提出了合理的用藥方法。釋加牟尼去世之後,傣族又經歷了阿扎撒塔魯王朝560年(公元前544年)、提里加夫王朝622年(公元16年)、阿奴王朝1349年(公元638年)。至今已有2951年的悠久歷史。
《帷蘇提瑪嘎》是一本講解傣醫人體生理解剖學比較全面的古文獻,由南傳佛教傳入斯蘭卡,公元前2世紀由覺音編著為巴利語梵文經典,後為葉均譯為《清淨道論》。主要講述"塔都檔細",即"巴他維塔者"(巴利語),傣語稱之為"塔拎",意即"土";"啊波塔都" (巴利語),傣語稱之為"塔喃",意即"水";"爹卓塔都" (巴利語),傣語稱"塔菲",意即"火";"佤約塔都" (巴利語),傣語稱"塔攏",意即"風"。本書從病理生理變化的角度較系統地論述了體內"土、水、火、風"的動態平衡關係,認為它是促進和構成人體不可缺少的四種物質元素,又謂"四大生機"現稱"四塔"。此外,還專題記述了人類生命的起源和人體的基本結構"夯塔檔哈",即"魯巴夯塔" 形體蘊;"穩然納夯" 心蘊;"維達納夯" 受覺蘊;"先牙納夯塔" 知覺蘊;"山哈臘夯塔" 組織蘊,現稱"五蘊"。傣醫五蘊與佛經中記述的五蘊(色、受、行、想、識)大同小異,各自都從理論上說明了構成人體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明確指出了人類生命體的形成是由"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男根、女根(實為不同的染色體),命根(維持生命存續的各種物質元素),心所依處(精神意識),身表(指在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下所表現的"動能"現象)、語表(語言)、色柔軟性(軟體器官)、色積集(指形成胚胎的一切物質元素)、色相續(再生、發育成長延續),色老性(衰老、退化)、色無常性(生理機能的異常變化),以及肝、膽、脾、肺、腎、心、發、爪、齒、汗毛、皮、骨、肉、腱、大小腸、胃、尿、蟲類(含細胞)、土、水、火、風等89種物質要素構成的。認為人體約有500萬根頭髮,900萬根毫毛,20枚指(趾)甲,28-32顆牙,900塊肌肉,900根筋(腱),300塊骨頭。闡述了心、肝、肺、脾、腎等重要生命臟器的生理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 人體內10大類,80個支系的1500種"哈滾暖",傣語即"小蟲"(相當於現代所講的蟲卵和細胞)等。
《擋哈雅龍》是傣醫藥史料中最著名的一部綜合性巨著,是1323年民間的一個學者帕雅龍真哈(土司的一個武官)轉抄的西雙版納傣文音譯註釋本,原始版本現流失國外。該書中記錄的內容十分豐富,敘述了人體的膚色與血色;多種疾病變化的治療原則;病因及處方;人和自然與致病的關係;論"四塔"相生相剋與處方;藥性與膚色;年齡與藥力藥味;處方及其他等方面的內容。另外還系統地闡述了近100種"風證"(病)、介紹了原始宗教時期最早的複方"滾嘎先思"(價值萬銀方),"雅叫哈頓"(五寶藥散),"雅叫帕中補"(亞州寶丸)等數百個方。這些寶貴的醫藥知識編寫內容大都是選自於《阿皮塔麻幾干比》這套經書中。從而更加確切地知道,傣醫藥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論的形成也是2900多年前就有的,為本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貢獻。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種烈性傳染病流行,尤以瘧疾為甚,廣大傣族人民缺醫少藥,十分痛苦。醫院、衛生防疫站、瘧疾防治所以及婦幼保健機構迅速建立,鄉有衛生院(所),許多村有醫療站,早已撲滅了鼠疫,控制了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顯著高。芒市過去是聞名的瘧疾區,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於病魔的侵襲,到1949年只剩1800餘人,而現在已成為近3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鎮。[1]